辩口利辞简介
辩口利辞的意思
解释:
辩口:口才好,善于辩论。指能言善辩,伶牙俐齿
出处:
汉 班昭《女诫》:“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
语法:
辩口利辞作宾语、定语;形容能言善辩。
辩口利辞相关词语
- 1 瘏口哓音
- 犹言舌敝唇焦。形容说话之多,费尽口舌。出处:语出《诗经·豳风·鸱枭》“予口卒瘏”、“予维音哓哓”二语。
- 2 瓦罐不离井口破
- 汲水的瓦罐免不了在井口打破。比喻担着风险干事难免会失手出处:明·无名氏《村乐堂》第二折:“他是二夫人,你是伴当,你两个有这等勾当,道不的瓦罐不离井口破。”语法:瓦罐不离井口破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3 众口嗷嗷
- 嗷嗷:哀号声。形容人们因饥饿而嗷嗷哀号。出处:元 秦简夫《赵礼让肥》第二折:“说什么贫不忧愁富不骄,赤紧的众口嗷嗷。”语法:众口嗷嗷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不赞一辞
- 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语法:不赞一辞作谓语;指一言不发。示例: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58回:“李大人看了不赞一辞,赵大人看了仍旧交还司员。”
- 5 顿口无言
- 张口结舌,说不出话。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103回:“骂得王庆顿口无言,插烛也似磕头求方便。”语法:顿口无言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张口结舌。示例:他的一席话,使在场的人个个顿口无言。
- 6 口巧手拙
- 巧:灵巧;拙:笨拙。光是嘴上能说,动手能力相当差语法:口巧手拙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能力。示例:她是一个口巧手拙的女孩
- 7 绝口不提
- 绝口:始终不开口;提:举出。指闭口不说话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8回:“见了抚台,绝口不提一字,免得抚台心上生疑。”语法:绝口不提作谓语、宾语;指闭口不说话。示例:钱钟书《围城》:“苏小姐初到家,开口闭口都是方鸿渐,第五天后忽然绝口不提。”
- 8 何患无辞
- 何患:哪怕;辞:言辞。哪里用得着担心没有话说呢?常与“欲加之罪”连用,表示坏人诬陷好人时,无端捏造罪名,还说得振振有词。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语法:何患无辞作分句;常与“欲加之罪”连用。
- 9 计功谋利
- 计较功名,谋求私利。出处:明·钟士懋《送郑先生之昌国训导序》:“以其计功谋利之心,而任之以正谊明道之责,譬犹建樛屈之木,而为测景之表。”语法:计功谋利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0 是非口舌
- 因说话引起的误会或纠纷。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滕大尹鬼断家私》:“若是为田地上坏了手足亲情,到不如穷汉赤光光没得承受,反为干净,省了许多是非口舌。”语法:是非口舌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示例:这是哪里的晦气!事情不曾办成,倒弄了一窝子的是非口舌。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五回
- 11 一面之辞
- 见“一面之词”。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五回:“今日若听此一面之词,杨仪等必投魏矣。”语法:一面之辞作主语、宾语;用于说话。示例:据媒人一面之辞,所以派人相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九回
- 12 目瞪口张
- 同“目瞪口呆”。出处: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江泰登时甩开手,曾文彩目瞪口张地望着他。”语法:目瞪口张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吃惊的神态。
- 13 口燥唇干
- 口腔和嘴唇都干了。形容话说得很多或费尽口舌。出处:南宋 郭茂倩《乐府诗集 相和歌辞十一 善哉行》:“来日大难,口燥唇干。今日相乐,皆当喜欢。”语法:口燥唇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口渴、焦灼或说话过多。示例:袁静《伏虎记》第二回:“指导员跟他平心静气地讲道理,讲得口燥唇干。”
- 14 谗口嗷嗷
- 谗:说别人坏话;嗷嗷:七嘴八舌地诽谤。形容众人以谗言诋毁别人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刘向传》:“无罪无辜,谗口嗷嗷。”语法:谗口嗷嗷作谓语;指毁谤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