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林而田简介
焚林而田的意思
解释:
烧毁树林以猎取野兽。比喻取之不留馀地,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
出处:
《韩非子·难一》:“焚林而田,偷取多兽;以诈遇民,偷取一时,后必无复。”
语法:
焚林而田作谓语、定语;比喻只图眼前利益。
示例:
钻燧取火,构木为台,焚林而田,竭泽而渔。《淮南子·本经训》
焚林而田相关词语
- 1 乘虚而入
- 虚:空隙。指军事上向对方没有设施或兵力薄弱的地方进攻。也指趁着空虚或虚弱的地方侵入。也作“乘间而入”。出处:宋 张君房《去芨七筌》第120回:“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语法:乘虚而入偏正式;作谓语;多用于军事。示例:若各存意见,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别人安得不乘虚而入。(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四回)
- 2 强而后可
- 强:硬要,迫使。经强求后才答应。出处:《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请复之。’强而后可,一朝而获十禽。”语法:强而后可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3 洗脚上田
- 指农村富余劳动力脱离农业劳动,进城务工、经商等。
- 4 诲而不倦
- 诲:教诲,教导;倦:厌烦,疲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烦出处:汉·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独见先睹之效,然犹学而不厌,诲而不倦。”语法:诲而不倦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耐心教导别人。示例:《魏书·高允传》:“太皇太后以至德之隆,诲而不倦。”
- 5 救焚拯溺
- 焚:火灾;溺:水灾。救人于水火之中。形容紧急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出处:汉 王充《论衡 自纪》:“救火拯溺,义不得好,辩论是非,言不得巧。”语法:救焚拯溺作谓语、定语;指救助陷于困境中的人。示例:将佐诸人,皆极一时之选,抵川之后,必能救焚拯溺,捍患卫民。郭孝成《云南光复记》
- 6 鼓盆而歌
- 鼓盆而歌表示对生死的乐观态度,也表示丧妻的悲哀。
- 7 威而不猛
- 有威仪而不凶猛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述而》:“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语法:威而不猛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老舍《小坡的生日》:“却不如看门的印度人这样威而不猛,黑得适可而止。”
- 8 谲而不正
- 谲:欺诈。诡诈而不正派。出处:《论语·宪问》:“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语法:谲而不正作谓语、定语;指人狡诈。
- 9 无功而返
- 指没有任何成效而回来出处: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攸县、安仁均须越过茶陵,派人去过,无功而返。”语法:无功而返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烟消云散》:“相继回店复命,却是无功而返。”
- 10 声振林木
- 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出处: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汤问》:“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语法:声振林木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形容歌声或乐器声高亢宏亮。示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5回:“荆元慢慢的和了弦,弹起来,铿铿锵锵,声振林木。”
- 11 芝艾并焚
- 芝艾:香草和臭草,比喻善恶和美丑。比喻贵贱、贤愚、良莠同归于尽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嘉遁》:“虑巫山之失火,恐芝艾之并焚耳。”语法:芝艾并焚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2 放之四海而皆准
- 放:放置;之:代词;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准:准确。原指孝道无论在何时何地都是人们奉行的准则。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适用的。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祭义》:“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语法:放之四海而皆准复句式;作谓语、定语;指普遍性的真理。示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理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 13 虚而不淈
- 虚:空;淈:枯竭。比喻越虚心求知,知识就会越渊博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蘥乎,虚而不淈,动而愈出。”语法:虚而不淈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不教而诛
- 诛:杀或惩罚。事先不加教育;出错或犯法就惩罚或杀戮。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语法:不教而诛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用于书面语。示例: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不教而诛。(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