殊言别语简介
殊言别语的意思
解释:
指方言土语。
出处:
章炳麟《论汉字统一会》:“今者音韵虽一致,而殊言别语,终会葆存。”
语法:
殊言别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方言。
殊言别语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殊言别语相关词语
- 1 意在言外
- 其意在言语、文辞之外。指语意含蓄;让人自己体会其真正用意。出处:宋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古人为诗,贵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上。”语法:意在言外主谓式;作谓语、状语;指语意含蓄。示例:明 胡应麟《诗薮 近体下》:“李则意尽语中,王则意在言外。”
- 2 木讷寡言
- 讷:说话迟钝。形容人不爱说话。出处:《晋书·葛洪传》:“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
- 3 喃喃自语
-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小声地自己跟自己说话。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84回:“知圆听到这里,不觉嘻嘻一笑,喃喃自语道:‘救兵救兵,只落得狗咬洞宾。’”语法:喃喃自语偏正式;作谓语、状语;形容自言自语。示例:他一个人在那喃喃自语。
- 4 静言庸违
- 语言善巧而行动乖违。犹言口是行非。出处:《尚书·尧典》:“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语法:静言庸违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5 言由衷发
- 衷:内心。言语是从内心发出来的。指口说的和心想的一致。出处:清·朱庭珍《筱园诗话》:“即投赠名公巨卿,或感其知,或颂其德,或纪其功,或述其义,但使言由衷发,无溢美逾分之词。”
- 6 殊深轸念
- 非常悲痛地怀念。
- 7 三言两句
- 见“三言两语”。出处:元·关汉卿《救风尘》第二折:“我到那里,三言两句,肯写休书,万事俱休。”元·武汉臣《生金阁》第二折:“哥哥你放心者,老身到那里,不消三言两句,管教他随顺哥哥便了。”语法:三言两句作主语、宾语、状语;用于说话简明。示例:半月前有媒婆来曾说亲,不拟三言两句便说成。元·无名氏《小孙屠》第八出
- 8 妄言妄听
- 妄:不实。说得人随便说,听的人随便听,都不认真看待。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齐物论》:“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亦以妄听之。”语法:妄言妄听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妄言妄听,记而存之,非有所感也。(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清之拟晋唐小说及其支流》)
- 9 出语成章
- 见“出口成章”。出处:范文澜《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玄奘精通汉梵文,又深探佛学,译经出语成章,笔人随写,即可披玩。”语法:出语成章作谓语、状语、定语;与“下笔成文”连用。
- 10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列传论》:“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语法: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复句式;作分句;含褒义。示例: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四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道旁苦李,为人所弃。”
- 11 半部论语治天下
-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出处:典出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宋初宰相赵普,人言所读仅只《论语》而已。太宗赵匡义因此问他。他说:“臣平生所知,诚不出此,昔以其半辅太祖(赵匡胤)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辅陛下致太平。”语法:半部论语治天下作宾语、定语;强调学习儒学的重要。示例:每决大事,启文观书,乃《论语》也,此时称小官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元·高文秀《遇上皇》第三折
- 12 使心别气
- 发脾气。出处:明·天然痴叟《石点头》第12回:“可知有你这歪老货搬弄,致使我家一向使心别气。”语法:使心别气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 13 别恨离愁
- 分离前后惜别、相思的愁苦情绪出处:《临江仙》
- 14 出言吐气
- 犹言谈吐。指说话。出处: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魏公]与国夫人卢氏偶坐于堂,公忽微笑不已,夫人讶而讯之,曰:‘此中有乐人孙子,多出言吐气,甚令人笑。’”语法:出言吐气作谓语、宾语;指人的说话等。示例:王庆听他两个人出言吐气,也猜着是黄达了,假意上前来劝,只一枷,望黄达膀上打去。《水浒传》第一○三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