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国山河简介
魏国山河的意思
解释:
指大好河山。语本《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武侯 浮 西河 而下,中流,顾而谓 吴起 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 魏国 之宝也!’” 唐 李益 《同崔邠登鹳雀楼》诗:“ 汉 家簫鼓空流水, 魏国 山河半夕阳。”亦作“ 魏国山川 ”。
魏国山河相关词语
- 1 海盟山呪
- 犹言海誓山盟。 明 梁辰鱼 《醉太平·暮愁闺怨》套曲:“海盟山呪,都隨一江逝水東流。”
- 2 楚界汉河
-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语法:楚界汉河作宾语;比喻战争的前线。示例: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 3 于家为国
- 为国家为人民。出处: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知你结勾他邦,可甚于家为国。”语法:于家为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据元帅济世才施宽厚,于家为国,端的是分破圣人忧。”
- 4 忧国如家
- 忧:忧虑。忧虑国事,就像忧虑家事一样出处:汉·汉成帝《赐翟方进册》:“君其孰念详计,塞绝奸原,忧国如家,务便百姓,以辅册。”语法:忧国如家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唐·韩愈《论今年权停举选状》:“以臣之愚,以为宜求纯信之士,骨鲠之臣,忧国如家,忘身奉上者。”
- 5 挟山超海
- 挟:挟持,夹着;刱:超越,跨过。夹着泰山跨越北海。比喻做绝对办不到的事。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语法:挟山超海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拿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 6 木魅山鬼
- 魅:物老成精。指山林的鬼怪出处:南朝·宋·鲍照《芜城赋》:“木魅山鬼,野鼠城狐。”语法:木魅山鬼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山林的鬼怪。
- 7 水穷山尽
- 水和山都到了尽头,前面无路可走。出处:元·丘处机《雪山》诗:“行到水穷山尽处,斜阳依旧向西倾。”语法:水穷山尽作谓语、定语、宾语;指绝境。示例:清·洪楝园《后南柯·情引第六》:“此编自前出辞职以后,水穷山尽,已有蜂腰之势,下半本戏文做不下去。”
- 8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蔽:遮挡;泰山:山名。一片树叶挡住了眼睛,连面前高大的泰山都看不见。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或整体出处:《鹗冠子·天则》:“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耳塞豆,不闻雷霆。”语法: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作宾语、定语;指头脑简单。
- 9 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条件,其他问题就可得到解决。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语说的:‘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语法: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作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留得青山在,依旧有柴烧,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 10 堙谷堑山
- 见“堑山堙谷”。出处:郭沫若《宿楚雄》诗:“堙谷堑山通缅藏,经天纬地造蓬莱。”语法:堙谷堑山作谓语、宾语;指改造自然。
- 11 山砠水厓
- 石山和水滨。泛指荒僻的处所。出处:宋·欧阳修《张子野墓志铭》:“山砠水厓,穷居独处;思从曩人,邈不可得。”语法:山砠水厓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使蚊负山
- 使:派,令;负:背。派蚊子去背山。比喻力不胜任。出处:《庄子·应帝王》:“其于治天下也,犹涉海凿河,而使蚊负山也。”语法:使蚊负山作宾语;指力不胜任。
- 13 六出祁山
- 传说 三国蜀诸葛亮 曾六出 祁山 攻 魏 。按 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 祁山 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 六年攻 祁山 ,战于 街亭 ; 建兴 九年围 祁山 。其馀出 建威 ,在 祁山 附近,出 散关 、守 城固 、出 斜谷 ,皆经 汉中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三国演义》第一二○回:“ 孔明 六出 祁山 前,愿以隻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儿女英雄传》第八八回:“早知道三分鼎足,尽痴心六出 祁山 。”相声《歪批三国》:“甲:‘ 诸葛亮 三出 祁山 。’乙:‘唉,“六出 祁山 ”。’”
- 14 仁者乐山
- 具有仁义之心的人安于义理,不为功名利禄所动摇,象山一样稳固不动。
大家在问
魏 字的笔顺写法
魏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魏 ”字共有17画,笔顺写法是:撇 横 竖 撇 点 撇点 撇 横 撇 竖 横折 横 横 撇 竖弯钩 撇折 点
2、魏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