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口皓齿简介
朱口皓齿的意思
解释:
皓:白。鲜红的双唇,雪白的牙齿。形容容貌美丽
出处:
无名氏《杂事秘辛》:“目波澄鲜,眉抚连卷,朱口皓齿,修耳悬鼻,辅魇颐颔,位置均适。”
语法:
朱口皓齿作主语、宾语、定语;指美女。
朱口皓齿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朱唇皓齿
朱口皓齿相关词语
- 1 异口同音
- 不同人说同样的话,形容看法、意见完全一致。出处:南朝·梁·沈约《宋书·庾炳之传》:“伏复深思,只有愚滞,今之事迹,异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测得物之数耳。”语法:异口同音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示例:鲁迅《徘徨·长明灯》:“‘那自然!’三个人异口同音地说。”
- 2 齿如含贝
- 同“齿如齐贝”。出处:《文选·宋玉》:“腰如束素,齿如含贝。”语法:齿如含贝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牙齿整齐洁白。
- 3 齿少心鋭
- 年轻气盛,锐意进取。出处:唐·柳宗元《上门下李夷简相公陈情书》:“宗元曩者齿少心锐,径行高步,不知道之艰以陷于大厄。”语法:齿少心锐作谓语、定语;用于年轻人。
- 4 饭来张口
- 指吃现成饭而不劳动出处:唐 元稹《放言》:“酒熟脯糟学渔父,饭来开口似神鸦。”语法:饭来张口作宾语、定语;指懒人。示例:朱延年一辈子娇生惯养,做惯了大老板,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吃的好,穿得美,哪里吃过这样的苦头?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三部二十
- 5 齿牙馀慧
- 见“齿牙馀惠”。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夫隐恶杨善,现在功德,何惜齿牙馀慧,而必以朴讷为耻。”
- 6 羞口羞脚
- 羞:难为情。口和脚都感到害羞。形容言谈举止不大胆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4回:“合族中虽有许多妯娌,也有言语钝拙的,也有举止轻浮的,也有羞口羞脚不惯见人的。”语法:羞口羞脚作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7 脍灸人口
- 意指生鱼片和烤肉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被众人所称赞。
- 8 病由口入
- 见“病从口入”。出处:《云笈七签》卷三五:“病由口入,节宣方也;生劳败静,养道性也。”语法:病由口入作宾语、定语;劝诫注意饮食卫生。
- 9 口诛笔伐
- 口:指言语;诛:责罚;笔:指文字。伐:征讨。用言语和文字揭露或批判罪行。出处:明 汪廷讷《三祝记 同谪》:“他捐廉弃耻,向权门富贵贪求,全不知口诛笔伐是诗人句,陇上墦间识者羞。”语法:口诛笔伐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表示对坏人坏事的揭发与批评。示例: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者们对封建主义文化毫不留情地展开了口诛笔伐。
- 10 心口如一
- 心里想的和嘴里说的一样。形容诚实直爽。出处:宋 汪应辰《题续池阳集》:“由是观世之议论,谬于是非邪正之实者,未必心以为是,使士大夫心口如一,岂复有纷纷之患哉!”语法:心口如一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心口如一,不说假话,这是做人起码应具有的品质。
- 11 口头禅
- 原指和尚常说的禅语或佛号。现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出处:宋 王楙《临终诗》:“平生不学口头禅,脚踏实地性虚天。”语法:口头禅偏正式;作宾语;指经常挂在口头上而无实际意义的词句。示例: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论人言可畏》:“‘有闻必录’或‘并无能力’的话,都不是向上的负责的记者所该采用的口头禅。”
- 12 冲口而出
- 不加思索;随口说出。多指说话失于检点。出处:宋 苏轼《跋欧阳公书》:“此数十纸,皆文忠公冲口而出,纵手而成,初不加意者也。”语法:冲口而出偏正式;作谓语;形容说话随便。示例:无如他此时是满怀的遂心快意,满面的吐气扬眉,话挤话不由得冲口而出。(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七回)
- 13 瞪目哆口
- 睁大眼睛,张开嘴巴。形容惊呆的样子。出处:清 无名氏《帝城花样 春珊传》:“诸名士且摇玉柄麈尾,擎铁如意,瞪目哆口如木鸡。”语法:瞪目哆口作谓语、状语;指惊呆。示例: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第37回:“翠凤气的瞪目哆口。”
- 14 脍炙人口
- 脍:细切的肉;炙:烤熟的肉。肉菜味道鲜美;使人爱吃。比喻人人都赞美和传颂好的诗文或事物。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卷十 海叙不遇》:“李涛,长沙人也,篇咏甚著,如‘水声长在耳,山色不离门’,……皆脍炙人口。”语法:脍炙人口复杂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一部脍炙人口的《国风》与《小雅》,也是“三百篇”的最精采部分,便是诗歌合作中最美满的成绩。(闻一多《歌与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