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丧魂惊简介
胆丧魂惊的意思
解释:
同“胆裂魂飞”。
出处:
《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任你铜筋铁骨的好汉,到此也胆丧魂惊,不知断送了多少忠臣义士!”
语法:
胆丧魂惊作状语;指害怕。
英语翻译
- 英语:
out of one's wits
胆丧魂惊相关词语
- 1 魂惊魄落
- 形容极度惊恐。出处:明·陈汝元《金莲记·诗案》:“此本一上,这厮不独削籍清朝,抑且置身圜土,使众人魂惊魄落,舌结口钳。”语法:魂惊魄落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惊恐时。
- 2 惊群动众
- 见“惊师动众”。出处:明·袁宏道《与黄平倩书》:“凡事只平常去,不必惊群动众。”语法:惊群动众作谓语、宾语;指惊动很多人。
- 3 心碎胆裂
- 吓破了心和胆出处:唐·张文成《游仙窟》
- 4 若丧考妣
- 丧:死去;考:父亲;妣:母亲。好象死了父母一样地伤心。出处:汉 扬雄《元后诔》:“享国六十,殂落而崩。四海伤怀,擗踊拊心,若丧考妣,遏密八音。”语法:若丧考妣作谓语、定语、状语;指极度悲伤。示例: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鲁迅《且介亭杂文 忆刘半农君》
- 5 宠辱若惊
- 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语法:宠辱若惊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人非常计较得失。示例: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 6 惊愕失色
-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语法:惊愕失色作谓语、状语;指十分吃惊。示例: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惊愕失色,泪落不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 7 惊才絶艳
- 形容才华惊人,文辞瑰丽。出处:清·王晫《今世说·企羡》:“彭羡门惊才绝艳,词家推为独步。” 清·梁章钜《浪迹丛谈·刘英初编修》:“英初本惊才绝艳,而近作大不如前,同人比之江郎才尽。”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赞叹。
- 8 魂飞目断
- 形容十分心向往之,不能自持。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远看时意散心惊,近睹者魂飞目断。”语法:魂飞目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剖胆倾心
- 剖:破开。比喻竭尽忠诚或开诚相见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39卷:“直请到内衙床前,欢然谈笑,说着民风、土俗、钱粮、政务,无一不剖胆倾心,津津不已。”语法:剖胆倾心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
- 10 惊弓之鸟
- 被弓箭吓怕了的鸟。比喻受过惊吓的人;遇到一点情况就惶恐不安。也作“伤弓之鸟。”出处:《晋书 王鉴传》:“黩武之众易动,惊弓之鸟难安。”语法:惊弓之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贬义。示例:那些工头们,个个如惊弓之鸟,巴不得赶快飞出车间。
- 11 胆丧魂消
- 同“胆裂魂飞”。出处:明·无名氏《精忠记·班师》:“雄威纠纠杀金酋,已教胆丧魂消,他弃甲潜逃,从此边疆不再无忧。”语法:胆丧魂消作谓语、定语;指十分害怕。示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七卷:“及见侬王被围,营营胆丧魂消。”
- 12 又惊又喜
- 既惊讶又高兴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77回:“忽闻有人唤他,强展星眸,一见是宝玉,又惊又喜,又悲又痛,忙一把死攥住他的手。”语法:又惊又喜作谓语、状语;用于意外时。示例: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三五年一定胜利,大家听了又惊又喜。”
- 13 浑身是胆
- 浑身:全身。指全身充满胆量。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出处:宋 陈著《宝鼎现 寿京尹曾留远侍郎渊子》词:“最是满腹精神,担负处,浑身是胆。”语法:浑身是胆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胆量极大,无所畏惧。示例:武松浑身是胆,赤手空拳打死了凶猛的老虎。
- 14 魂消胆丧
- 同“魂飞魄散”。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百十四回:“[段恺]使人探知大军离城不远,遥望水陆路上,旌旗蔽日,船马相连,吓得魂消胆丧。”语法:魂消胆丧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夫人听说,吓得目瞪口呆,魂消胆丧。清·佚名《说呼全传》第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