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危与共简介
安危与共的意思
解释:
共同享受安乐,共同承担危难。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连。
出处:
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而臣敢陈闻于陛下者,诚与国分形同气,忧患共之者也。”
成语造句
- 1.山水相连安危与共京津冀联手深化“护城河工程”。
- 2.中方愿同印尼和其他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使双方成为兴衰相伴、安危与共、同舟共济的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携手建设更加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 3.当前,双方政治互信不断加深,务实合作全面推进,在国际和地区重大问题上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成为平等互利、安危与共、合作共赢的战略伙伴。
- 4.大家同处太平洋地区,安全与发展自然地融为一体,各方兴衰相伴、安危与共。
- 5.当今各国利益交融、安危与共,处理相互关系必须寻求共赢,维护和做大共同利益。
- 6.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各国安危与共。
安危与共相关词语
- 1 连根共树
- 同一棵树上生长的根相连。比喻关系极为密切。出处:元·无名氏《合同文字》第三折:“到门前偏撞见狠心的伯娘,把文书早先赚去,百般的道假嫌真,全不念连根共树。”
- 2 盘石之安
- 形容极其安定稳固。出处:先秦 荀况《荀子 富国》:“为名者否,为利者否,为忿者否,则国安于盘石,寿于旗翼。”语法:盘石之安偏正式;作宾语;形容极其安定稳固。示例: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7回:“某有一计,令西蜀之兵不犯东吴,荆州如盘石之安。”
- 3 同生死,共存亡
- 形容彼此间利害一致,生死与共。出处:《隋书·郑译传》:“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急此,何日忘之。”
- 4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
- 表示自己的志趣、见地与他人不同出处:《史记·货殖列传》
- 5 人取我与
- 取:拿;与:给。指商人囤积物资,待时出售以获厚利。出处:《史记·货殖列传》:“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语法:人取我与作谓语、定语;指待时出售以获厚利。示例:我们要采取人取我与的方针,及时清理库存
- 6 安时处顺
- 安于常分,顺其自然。形容满足于现状。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养生主》:“适来,夫子时来;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语法:安时处顺联合式;作谓语;指习惯现状,随机应变。示例:他长期以来安时处顺,缺乏锻炼,因而经不起挫折。
- 7 安富恤贫
- 使富有的人安定,贫穷的人得到救济。出处:《周礼 地官 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语法:安富恤贫作谓语、定语;指治国安民的方针。示例:各国都应采取一些安富恤贫的措施,以保障社会的安定。
- 8 处安思危
- 处:居于;思:想,考虑。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要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出处: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语法:处安思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我们得处安思危,要有长远计划
- 9 共存共荣
- 荣:繁荣。共同存在,共同繁荣。指国与国睦邻友好关系出处:陶菊隐《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80章:“通电就职时列举四项方针:(1)停止内战,(2)外交上采取睦邻主义,冀达共存共荣目的,(3)……”语法:共存共荣作谓语、定语;指国际关系。示例:我们本着共存共荣的原则行事
- 10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
- 要想夺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给予他一些什么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魏策一》:“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语法: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同将夺固予。示例: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毛泽东选集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 11 自我安慰
- 指自己安慰自己出处:邓小平《会见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时的讲话》:“我看没有这种自我安慰的根据。”语法:自我安慰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自己安慰自己。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13章:“这种自我安慰的想法,使孙少平的心平静了一些。”
- 12 习故安常
- 指习惯于规。出处:陈炽《〈盛世危言〉序》:“中国乃闭关绝市而不能,习故安常而不可。”
- 13 颓唐不安
- 精神萎靡心神不安出处:《孔乙己》
- 14 燕安鸩毒
- 见“燕安酖毒”。出处:宋·朱熹《少师保信军节度使魏国公张公行状》下:“今不幸建康则宿弊不可革,人心不可回,王业不可成,且秦桧二十年在临安为燕安鸩毒之计,岂可不舍去之而新是图。”语法:燕安鸩毒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凡土木之劳,声色之好,燕安鸩毒之戒,皆宜痛勇改。《元史·张桢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