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读音
帛书的意思
词语解释:
帛书
(1) 写在缣帛上的文字;用缣帛写的文字或书籍
例
英
引证解释
⒈ 写在缣帛上的文字。
引《墨子·尚贤下》:“书之竹帛,鏤之金石,琢之槃盂,传以遗后世子孙。”
《史记·封禅书》:“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乃为帛书以饭牛,详不知,言曰此牛腹中有奇。杀视得书。”
鲁迅《三闲集·匪笔三篇》:“其实,古如陈涉帛书,米巫题字,近如义和团传单,同善社乩笔,也都是这一流。”
⒉ 用缣帛写的书信。
引《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唐郑锡《千里思》诗:“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闲。”
⒊ 用缣帛写的书籍。古无纸,写书用帛或竹。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有《老子》、《战国纵横家书》等。
引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左手执帛书一卷,在橘林中略作逍遥。”
国语词典
写在绢帛上的书信。
如:「帛书老子」。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帛书
帛书 (词语)
帛书造句
- 终于还是厚下脸皮,将帛书铺在案桌上,举起了笔,找了一个空白处就要落笔。
- 简策同帛书、写本抄本刻版同活字印刷图书,相互共存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 处暑、秋分、霜降”之前,正是一岁中气的转折点,故而帛书所说“岁之成于西南。
- 帛书的字体除“篆隶体”外,还有古隶和汉隶两种。
- “帛书”是写在缣帛上的文字,又不是碑刻,怎么会有拓本?于是把它扫给收旧报纸的人了。
- 根据这种理解,竹书或帛书的主人,乃有意识地对原书次序做了一下调动。
- 四巫可陟降天地,这在甲骨文、金文和楚帛书中,都有清楚的记述,所以,人祖的灵魂升天时,也必须由他们相辅而护送。
- 阿齐格左顾右视了一圈,终耐不住性子道“帛书都送去大半个时辰了,真的会有人来吗?”。
- 千里生知道大力将想说什么,也知道其实双方无论怎么说,另一方都不会信服,当下环顾草庐内满满的竹帛书卷,想要岔开话题。
- 究竟是什么让这清丽灵秀、出尘不染的仙子般的佳人如此羞涩,凌云志不禁展开帛书,一探究竟。
帛书相关词语
- 1 帛缕
- 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唐· 杜牧《阿房宫赋》
- 2 帛图
- 绘在缣帛上的图像或地图。《汉书·王莽传上》:“臣与太保 安阳侯 舜 等视,天风起,尘冥,风止,得铜符帛图於石前。” 长沙 马王堆 汉 墓出土文物中有 长沙 封国南部八县地图等帛图三幅。
- 3 帛兰船
- 帛兰船,是汉语词汇,拼音是bó lán chuán,亦作“ 帛阑船 ”。用帛装饰栏杆的船。
- 4 帛迭
- 帛迭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ó dié,是指用棉纱织成的布。
- 5 帛拜
- 《《类说》卷三五引 唐 刘存 《事始》》:“古者妇始见舅姑,持香缨以拜,五色彩为之。 隋 牛弘 上议,以素绢八尺,中擗,名曰帛拜,以代香缨。”
- 6 帛子
- 唐 张鷟 《游仙窟》:“红衫窄裹小撷臂,绿袂帖乱细缠腰,时将帛子拂,还投和香烧。”
- 7 帛丸
- 在帛上写信,团成小丸,外封以蜡,用以密递消息。《新唐书·李希烈传》:“ 希烈 死,子不发丧,欲悉诛诸将乃自立,未决。有献含桃者, 窦 请分遗 仙奇 妻,听之,因蜡帛丸杂果中,出所谋。 仙奇 大惊。”参见“ 蜡丸 ”。
- 8 帛阑船
- 帛阑船是用帛装饰栏杆的船。
- 9 帛叠
- 《后汉书》八六《西南夷传哀牢夷》:“知染采文绣,罽毲帛叠,蓝干细布,织成文章如绫锦。” 也作“帛氎”。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三十《胜思惟梵天所·问经》四《帛氎》:“按帛氎,西园拈草花絮,织以为布,其花如柳絮。”
- 10 帛诏
- 帛诏(帛诏),是中文词汇,意思是写在帛上的诏书。
- 11 帛纯
- 东晋时龟兹王
- 12 驳书
- 驳书是汉语词汇,读音bó shū ,出自唐柳宗元《辩<文子>》。
- 13 帛画
- 帛画,中国古代画种。因画在帛上而得名。帛是一种质地为白色的丝织品,在其上用笔墨和色彩描绘人物、走兽、飞鸟及神灵、异兽等形象的图画,约兴起于战国时期,至西汉发展到高峰。
- 14 博览群书
- 博览群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bo lan qun shu,谓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形容学识渊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