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声相应简介
同声相应的意思
解释:
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
出处:
《周易 干》:“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语法:
同声相应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
示例:
续范亭《号召山西人民推翻万恶无耻军阀阎锡山》:“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心心相印,脉脉相通。”
成语造句
- 1.他们俩真可以算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了。十多年来无论在任何项目的合作中,都配合得十分默契。
- 2.小明和小力常在一起讨论文艺理论的各种问题,真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 3.翻译文艺作品之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能否恰如其分地与源语作者同声相应。
- 4.我以为我们是同类相从,同声相应的道友,我看你家里高朋满座热闹非凡的样子,知道我们还是有一段距离。
- 5.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谋大,力少而任重,鲜不及矣。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 6.所谓“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的人总有机会在人潮人海中彼此发现和靠近,但要想做到“抱团儿”,还要有些内部的向心和外部的挤压。
英语翻译
- 英语:
Like attracts like.
同声相应相关词语
- 1 自相残杀
- 自己人互相杀害。残:伤害。出处:《晋书 石季龙载记下》:“季龙十三子,五人为冉闵所杀,八人自相残杀。”语法:自相残杀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他成日间叫我们自相残杀,要我们自家人都互相杀尽了,好叫他那些骚鞑子来占据我们的好土地。(清 吴趼人《痛史》第三回)
- 2 内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出处:《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语法:内应外合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相互配合。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我等不若密通无知,内应外合,事可必济。”
- 3 颂声载道
- 赞颂之声充满道路。极言称赞者多。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不但山西百姓颂声载道,就是山西官员,从巡抚以下,也没有一个不感激他的。”语法:颂声载道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李烈钧《辛亥革命及督赣时期·辛亥革命》:“邀请商会派人会同发还原主认领,秩序井然,一时颂声载道。”
- 4 天下大同
- 指人人为公的理想社会,指共产主义出处:西汉·戴圣《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语法:天下大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白首相知
- 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出处:明 孙仁儒《东郭记 顽夫廉》:“君家朋友何须道,翻腾云雨都常套,抵多少白发相知,按剑同袍。”语法:白首相知作宾语;指老年知己。示例:他终于找到了他的白首相知
- 6 慈心相向
- 以慈爱之心相互对待。出处:《大唐善导和尚经·观经疏·叙经大猷举造疏之意》:“经此功德,回施众生,悉发菩萨心,慈心相向,佛眼相看。”
- 7 众虎同心
- 许多虎一条心做事。比喻众多有本事的人团结一致,力量会更大。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七回:“三山聚义打青州,众虎同心归水泊。”语法:众虎同心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8 趾踵相接
- 形容人数之多。出处: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师范》:“此外握风气之权者,为书院山长,为蒙馆学究,车载斗量,趾踵相接。”语法:趾踵相接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情同羊左
- 交情深厚,愿为对方去死。多指生死之交出处:南朝·梁·刘峻《广绝交论》:“想惠庄之清尘,庶羊左之徽烈。”语法:情同羊左作谓语、定语;指感情深厚。
- 10 逐机应变
- 随机应变。出处:《新唐书·郭孝恪传》:“若固守武牢,以军汜水,逐机应变,禽殄必矣!”语法:逐机应变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相煎太急
- 形容兄弟或内部之间的残杀或破坏出处:三国·魏·曹植《七步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语法:相煎太急作宾语、定语;用于内部争斗。示例:现在正是公司危机之时,每个部门都要团结一致,何必相煎太急呢?
- 12 枝干相持
- 比喻相互扶持。同“枝叶相持”。出处:三国魏曹冏《六代论》:“暨乎战国,诸姬微矣……至于王赧,降为庶人,犹枝干相持,得居虚位。”语法:枝干相持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3 遥相呼应
- 遥远:远远地。应:照应。指远远地互相照应。配合。出处:《清史稿 许友信传》:“且郑成功出没闽、浙,奉其为号,遥相应和,声势颇张。”语法:遥相呼应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这种报道与国外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叫嚣遥相呼应,是我们决不能容许的。
- 14 气断声吞
- 气出不来,话说不出。形容极度忧伤失望。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语法:气断声吞作谓语、状语、定语;用于人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