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正之旗简介
正正之旗的意思
解释:
正正:整齐。排列整齐的军旗。借喻强盛整肃的军队。
出处:
《孙子·军争》:“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
语法:
正正之旗作宾语、定语;指军威。
示例:
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顾盼,进退舒徐,纪律严肃,井井有条,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十三回)
正正之旗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正正堂堂
成语造句
- 1.严君颢统领的定远军,兵威甚整,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我们却只要分清这些士兵,该避则避,必能突围。
- 2.看子牙兵按五方而出,左右顾盼,进退舒徐,纪律严肃,井井有条,兵威甚整,真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 3.无要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4.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
- 5.然谋天下大事,成天下大功,必有堂堂之阵,正正之旗,以坚攻坚。
- 6.尔乃小辈之言,我用堂堂之阵,正正之旗,岂有用暗器伤你之理?
正正之旗相关词语
- 1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缺点;教学以后,才知道自己的知识贫乏。出处:《礼记·学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言归正传
- 归:回到;正传:本题或正题。原为旧时小说常用的套语;把话回到正题上来。出处: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1回:“和尚一看不对头,赶紧言归正传,预备说完了好告辞。”语法:言归正传主谓式;作谓语;旧小说中常用的套语。示例:现在我们言归正传,集中讨论这件事,发言要围绕中心。
- 3 南方之强
- 南方坚强刚毅之人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语法:南方之强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鲁迅《北人与南人》:“最后投降……是矢尽援绝,这才罢战的南方之强。”
- 4 怀土之情
- 怀:怀念;土:故土,家乡。怀念故乡的情感。出处:汉·班彪《王命论》:“悟戍卒之言,断怀土之情,高四皓之名,割肌肤之爱。”语法:怀土之情作宾语;指怀念故乡的情感。
- 5 耳顺之年
- 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语法:耳顺之年作宾语;指60岁。示例: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
- 6 旗帜鲜明
- 旗:军队用的旗帜。原指军旗鲜艳;后指对某些问题态度明朗。出处:清 钱采《说岳全传》:“兀术好生疑惑,忙出营前观看,果然依旧旗帜鲜明,刀枪密布,不知何故。”语法:旗帜鲜明主谓式;作谓语、定语;指政治态度明确,立场坚定。示例:文章的主题要旗帜鲜明,不能模棱两可。
- 7 犬马之劳
- 犬马: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替主子奔走的犬马;以表示忠诚。比喻心甘情愿受人驱使;为人效劳。出处:《晋书 段灼传》:“愿陛下思子方之仁,念犬马之劳,思帷盖之报,发仁惠之诏,广开养老之制。”语法:犬马之劳偏正式;作宾语;含贬义。示例:李某不才,食禄多矣,无功报德,愿施犬马之劳。(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六十三回)
- 8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一点点小火星可以烧掉大片原野。比喻开始时微小,但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出处:《尚书·盘庚上》:“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张鸿《续孽海花》第57回:“你不轻视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不晓得怎么结局呢!”语法: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新生事物。示例: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下面请看第四部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9 言之不尽
- 说也说不完出处:明·胡文焕《群音类选·》:“欲说交颐两行,言之不尽,他们亲自到门墙。”语法:言之不尽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东郭之迹
- 谓鞋破底穿,足迹印地。形容穷困潦倒。
- 11 凾刃之地
- 比喻狭小的地方。 明 方孝孺 《题郑叔致字辞後》:“譬諸破竹焉,既得凾刃之地,一節之後將豁然矣。”
- 12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上无片瓦,下无卓锥,学人向什么处立?”语法: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处境。示例:贫农们不怕失掉什么。他们中间有很多人,确实是“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他们有什么不进农会?(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 13 旗开取胜
- 形容战斗顺利,一出兵就取得了胜利。比喻事情刚一开始就取得成功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80回:“虎旅醒醒士气盈,旗开取胜虏尘清。”语法:旗开取胜作谓语、定语;指顺利成功。
- 14 扶正祛邪
- 祛:去除。扶持正气,去除邪气。现用来指扶持好的事物,纠正错误倾向。出处:傅维康《医药史话·张仲景》:“所以在治疗上就要运用扶正祛邪。”语法:扶正祛邪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王朔《人莫予毒》:“我们的舆论工具正面临着一个扶正祛邪、净化社会气氛的艰巨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