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苇可航简介
一苇可航的意思
解释:
一苇:一捆芦苇。用一捆芦苇作成一只小船就可以通行过去。①比喻水面相隔很近,不难渡过。亦作“航一苇”。②比喻用微薄之力就可以把事情解决。
出处:
《三国志·吴书·贺邵传》:“长江之限,不可久恃,苟我不守,一苇可航也。”
语法:
河广不七十步,~,非有惊涛怒浪之险,不足恃者一。 ★清·张廷玉《明史·方震孺传》
示例:
河广不七十步,一苇可航,非有惊涛怒浪之险,不足恃者一。清·张廷玉《明史·方震孺传》
成语造句
- 1.沪甬之间一苇可航,代替了绕行杭州湾三角形两条边的徒步跋涉,自是便利了许多。
- 2.以时局论之,日本与闽浙一苇可航。
- 3.“渤澥汪洋、一苇可航,敦睦邦交、劝攻农桑;后继有人、壮志必偿,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悬挂在此。
- 4.海峡浅浅,原本一苇可航,乡愁深深,深期两岸和唱;冀我华夏,大好河山完璧,期吾明天,美好前程共创。
- 5.“谁谓河广,一苇可航,”崔希亮引用《诗经》的诗句说。
- 6.对中国人来说,日本是一个“近而远的国家”,一衣带水,一苇可航,交往千年,彼此间却并不熟知。
一苇可航相关词语
- 1 斗絶一隅
- 孤悬边远之地;僻处边远之地。出处:《魏书·西域传·焉耆》:“焉耆为国,斗绝一隅,不乱日久。”语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李公~,安得此文士,如吾之智算,得袭吉之笔才,虎傅翼矣!
- 2 一目即了
- 目:看。一眼就看得很清楚。出处:宋·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七:“见得道理透后,从高视下,一目了然。” 近义词:一目了然
- 3 垂手可得
- 垂;放下。放下双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事情非常容易;不费吹灰之力。也作“唾手可得”、“垂手而得”。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只除呼延灼将军赚开城门,垂手可得。”语法:垂手可得偏正式;作谓语、定语;指不费力就能得到的东西。示例:优异的学习成绩,决非垂手可得,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获得。
- 4 旷古一人
- 旷古:空前;从古到今。自古以来只此一人。形容绝无仅有。出处:五代 王定保《唐摭言 以其人不称才试而后惊》:“北面而师之者,可谓旷古一人而已!”语法:旷古一人作宾语、定语;用于独特的人。
- 5 莫可究诘
- 究:追查;诘:追问。无法追问到底。出处: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宗支荒忽,莫可究诘。”语法:莫可究诘作分句;用于书面语。示例:宗支荒忽,莫可究诘。(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
- 6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指将才难得。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陡恁的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语法: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吴璿《飞龙全传》第47回:“古云:‘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 7 一塌糊涂
- 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出处:清 曾朴《孽海花》:“与其顾惜场面,硬充好汉,到临了弄的一塌糊涂,还不如一老一实,揭破真情,自寻生路。”语法:一塌糊涂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状语;含贬义。示例:新开设的中学,更是一塌糊涂,笑话百出。(郭沫若《革命春秋 学生时代》)
- 8 亡可奈何
- 无可奈何。谓只能如此,没有别的办法。
- 9 一目尽天涯
- 一眼能看到天边
- 10 一瓣心香
- 心香:旧时称中心虔诚,就能感通佛道,同焚香一样。比喻十分真诚的心意(用在祝愿)。出处:宋 王十朋《行可生日》诗:“祝公寿共诗书久,一瓣心香已敬焚。”语法:一瓣心香偏正式;作谓语;用在祝愿。示例:编者谨掬一瓣心香,吁请海内文豪,从兹多谈风月,少发牢骚,庶作者编者,两蒙其休。(鲁迅《伪自由书 后记》引《申报》副刊《自由谈》
- 11 千载一日
- 犹千载一时。出处:元·寿宁《静安八咏·赤乌碑》:“龟龙剥兮皇象书,千载一日兮传赤乌。”语法:千载一日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机会难得。
- 12 一人当千
- 一个人的力量,可以敌过千人出处:《史记·项羽纪》
- 13 侏儒一节
- 比喻能体现事物全貌的局部。出处:汉 桓谭《新论 道赋》引谚语:“侏儒见一节,而长短可知。”语法:侏儒一节偏正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唐·刘知幾《史通·核才》:“观侏儒一节,而他事可知。”
- 14 一座皆惊
- 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出处:《三国志·魏志·王粲传》:“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语法:一座皆惊作谓语、状语;指在座的人都感到惊奇。示例:顷之,长史诸贤来清言,客主有不通处,张乃遥于末坐判之,言约旨远,足畅彼我之怀,一座皆惊。(明 李贽《初潭集 君臣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