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简介
学而时习之的意思
解释:
学过的内容要经常复习它。
出处:
《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语法:
学而时习之作谓语、宾语;指学习方法。
示例:
学而时习之,所以学者将以行之也。(宋《二程全书 外书七》)
学而时习之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成语造句
- 1.原来如此相当于学而时习之吧。
- 2.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3.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 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5."学而时习之",先生告诫我们温故而知新,时时学习,处处思考,如是反复才算学习!
- 6.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在教学上有丰富的经验,常常与学生们一道研讨问题,给学生解决各种疑难问题,他鼓励学生培养很好的品德,深入钻研,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生赞扬孔子教学的耐心,孔子谦逊地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英语翻译
- 日语:
勉強(べんきょう)したことをいつもよく復習(ふくしゅう)する
学而时习之相关词语
- 1 积习成癖
- 习惯经历时间久了,会成为一种偏好。
- 2 痛快一时
- 只顾任情尽兴而为,不考虑后果出处:毛泽东《整顿党的作风》:“这个工作绝不是痛快一时,乱打一顿,所能奏效的。”语法:痛快一时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3 学老于年
- 指青年人的博学。出处:《宋史 文苑传七 熊克》:“克幼而翘秀,既长,好学善属文,郡博士胡宪器之,曰:‘子学老于年,他日当以文章显。’”语法:学老于年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 4 言之无罪,闻之足戒
- 言:说话;闻:听话;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出处:清·汪琬《诗说序》:“诗独主志,所为主文谲谏,与言之无罪,闻之足戒者,其词则隐,其旨则微。”语法:言之无罪,闻之足戒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
- 5 戴星而出
- 戴:头顶着。天没亮就出门了。形容人非常勤劳出处:宋·苏轼《东坡应诏集·策别》:“夫今为京兆者,戴星而出,见烛而入,早出晚归。”语法:戴星而出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 6 一挥而成
- 挥:挥笔;成:成功。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出处:宋·蔡□《铁围山丛谈》:“公乃徐徐调笔而操之,顾谓客子:‘欲何字耶?’恶客即拱而答:‘某愿作龟山字尔。’公乃大笑,因一挥而成。”语法:一挥而成作谓语、定语;指写文章、画画等。示例:时理宗在位久,政理浸怠,天祥以法天不息为对,其言万余,不为稿,一挥而成。帝亲拔为第一。(《宋史 文天祥传》)
- 7 锥刀之用
- 指微小的功用出处:三国·魏·曹植《求自试表》:“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语法:锥刀之用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8 绳枢之子
- 枢:门上的转轴;绳枢:用绳子系枢轴。形容生活贫穷的人或指贫苦人家子弟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陈涉,瓮牖绳枢之子。”语法:绳枢之子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9 罗之一目
- 网之一孔。比喻局部在整体中才能起其作用;脱离了整体,局部便不起作用。出处:《淮南子 说山训》:“有鸟将来,张罗而待之,得鸟者罗之一目也。今非昔比为一目之罗,则无时得鸟矣。”语法:罗之一目作宾语;用于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示例:一目之罗,不能得鸟,得鸟者罗之一目耳。隋智顗《摩诃止观》卷五
- 10 一膀之力
- 表示从旁帮一点忙出处:《代人求知人书》
- 11 七步之才
- 形容人有才气;文思敏捷。出处:南朝 宋 刘义庆《世说新语 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语法:七步之才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比喻人才思敏捷。示例:她文思敏捷,在大学中文系读书时,就被同学们称为七步之才。
- 12 失石之难
- 指在作战中遭到箭与石的攻击出处:《史记·晋世家》
- 13 恒河之沙
- 恒河:南亚大河,流经印度和孟加拉国。佛教语,像恒河里的沙粒一样,无法计算。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夫死生转毂,因果循环,如恒河之沙,积数不可以测算。”语法:恒河之沙作宾语、定语;形容数量很多而无法计算。
- 14 万物之祖
- 祖:始,开始。一切事物的开始。出处:《庄子·山木》:“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