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仁得仁简介
求仁得仁的意思
解释: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语法:
求仁得仁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
示例:
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
求仁得仁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如愿以偿
成语造句
- 1.这下我可是求仁得仁了,一切都已满足,何必再生奢望。
- 2.求仁得仁偏偏叫你犹如吃了苍蝇一般恶心,李梦的心情就像公告栏里白纸黑字的通报批评一般有气无力。
- 3.我只是不想一直背着这个秘密,毕业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再见,以后也许都没有说出来的机会。现在他知道了,我的目的也达到了,求仁得仁,我为什么要难过?辛夷坞。
- 4.哈哈哈,去吧去吧,从此山高水长,望你们能求仁得仁,收获自己想要的回报!
- 5.欧阳克拼死要作花下死的风流之鬼,求仁得仁,离死也差不多了,黄蓉布下机关,欧阳克色迷心窍,就此钻入山洞,困于岛上。
- 6.倒不是说容晋舍不得,他对情人向来大方,能如得了他法眼,并且跟过他的,不说在圈子里要风得风,但也是求仁得仁的,唯独林安然是个例外。
英语翻译
- 英语:
try to find humanity and finally get if <want something and succeed in getting just that>
求仁得仁相关词语
- 1 死中求生
-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出处:《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语法:死中求生作谓语、宾语;同“死里求生”。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18回:“今为时势所逼,不得不死中求生。”
- 2 唾手可得
- 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出处:《新唐书 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会云輣,唾手可取。”语法:唾手可得偏正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1)科学上没有唾手可得的事,都需要经过艰苦的努力。(2)四个现代化决非唾手可得,只有付出艰苦的劳动才能使它实现。
- 3 忘象得意
- 忘记物象,得到真谛。出处:南朝·齐·刘邙《答竟陵王子良书》:“微文接粗,渐说或允;忘象得意,顿义为长。”语法:忘象得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尸鸠之仁
- 尸鸠:布谷鸟;仁:仁爱。布谷鸟哺育群雏能平均如一。比喻君主能公平对待臣民的仁爱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任城威王彰传》:“七子均养者,尸鸠之仁也。”语法:尸鸠之仁作宾语;多用于比喻句。
- 5 看得见,摸得着
- 指能看见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语法:看得见,摸得着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
- 6 贪多务得
- 贪:求多;务:务必。原指学习上务求尽多地获得知识。后泛指对其他事物贪多并务求取得。出处:唐 韩愈《进学解》:“贪多务得,细大不捐。”语法:贪多务得复句式;作谓语;指贪求多而志在必得。示例:而泛观古人之文,则又博而寡要,且惧夫贪多务得,而遂溺于文。(清 方宗诚《古文简要序》)
- 7 求贤如渴
- 慕求贤人,如渴思饮。形容求贤心情十分迫切。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周举传》:“昔在前世,求贤如渴。”语法:求贤如渴作谓语、定语;指爱惜人才。示例:唐·魏征《十渐不克终疏》:“贞观之初,求贤如渴。”
- 8 如虎得翼
- 同“如虎傅翼”。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35回:“二狐有将相之才,今从重耳,如虎得翼。”语法:如虎得翼作谓语、宾语、分句;指更加得势。
- 9 得一望十
- 得:取得;望:希望。才得一分,就想得十分。形容十分贪婪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日夜思算,得一望十,得十望百,堆积上去,分文不舍得妄费。”语法:得一望十作谓语、定语;指贪婪。
- 10 舍身求法
- 舍身:舍弃身体;求法:寻求佛法。原指佛教徒不惜牺牲自己,远道求经。后比喻为了追求真理而不惜牺牲自己。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语法:舍身求法作定语;指追求真理。示例: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鲁迅《且介亭杂文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
- 11 含仁怀义
- 谓有仁义之德。出处:汉·刘向《说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语法:含仁怀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伊一角之仁兽,禀五行之粹精,必含仁而怀义,不群居而旅行。宋·吴淑《麟赋》
- 12 见弹求鹗
- 见“见弹求鸮”。出处:明·张居正《辛未会试程策》:“是以见弹求鹗,或欲速而不达;投珠抵鹊,或见小而妨大。”语法:见弹求鹗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3 上求下告
- 告:请求。指到处请求出处:《朱子语类辑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穷究,只管上求下告,问他讨禅,被他恣意相簿。”语法:上求下告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破柱求奸
- 《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后以“破柱求奸”为不畏权贵,搜索坏人,以正国法的典故。出处:《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时张让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舍,藏于合柱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语法:破柱求奸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如或纶言既降,丹慊莫从,则当破柱求奸,碎首请事。死而后已,义不苟然。唐·元稹《代李中丞谢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