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中求生简介
死中求生的意思
解释:
在极危险的境地中努力挣扎以求生路。
出处:
《后汉书·公孙述传》:“述谓延岑曰:‘事当奈何?’岑曰:‘男儿当死中求生,可坐穷乎?’”
语法:
死中求生作谓语、宾语;同“死里求生”。
示例:
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18回:“今为时势所逼,不得不死中求生。”
成语造句
- 1.且看一个油嘴滑舌的小无赖,如何在残酷的江湖中一步步死中求生,周旋于不同美女间斗智斗勇,最终夺得天下的不世传奇。
- 2.轩辕拓闻言,觉得很是不妥,但横竖是死,倒不如死中求生,依言一试,就此隐入彻底的混沌状态中,再不知世事。
- 3.他必须撑下去,而且还得死中求生,今天这一关,他必须得过去。
- 4.死中求生坚定的意志令你绝不轻言放弃,哪怕身处最绝望的险境,你也会寻求活下去的可能,天生对精神系术法有着极强的抗性。
- 5.史雪成死中求生,从鬼门关走了一槽,又捡回条人命。
- 6.就它了!秦墨猛一咬牙,在中级冥思苦想上点了一下,之前这个技能让他死中求生,但愿这次能够再次发挥威力。
英语翻译
- 英语:
struggle in a desperate situation for survival <seek life in death>
死中求生相关词语
- 1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 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出处:《易 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乎人乎!”语法:日中则昃,月满则亏作宾语、定语、定语;用于劝诫人。示例:你但看日中则昃,月满则亏,月满则亏,这都是无往不复。元 无名氏《来生债》第二折
- 2 掩映生姿
- 掩映:隐约映衬。指景物互相衬托更显出景物的美出处:曾朴《孽海花》第20回:“两边碧渠如镜,掩映生姿。”语法:掩映生姿作谓语、定语;用于景物描写。
- 3 馋獠生涎
- 馋獠:贪吃的人;涎:唾液。形容人贪吃出处:《宣和画谱·龙鱼》:“非若世俗所画,作庖中物,特使馋獠生涎耳。”语法:馋獠生涎作宾语;指人贪食。
- 4 月过中秋
- 中秋之后,月亮就没有那样圆满了。比喻良好的时机已经过去出处:明·朱权《冲漠子》第二折:“若遇那铅逢发处须当采,若是那月过中秋下手迟。”语法:月过中秋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5 利用厚生
- 利用:尽物之用;厚:富裕;生:民众。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富裕。出处:《尚书 大禹漠》:“正德,利用,厚生,惟和。”语法:利用厚生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充分发挥物的作用,使民众富裕。示例:郭沫若《学术工作展望》:“科学的基本要求是利用厚生,为人民服务。”
- 6 祸生肘腋
- 肘腋:胳肢窝。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出处:《三国志 蜀志 法正传》:“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语法:祸生肘腋作宾语、定语;比喻事变就发生在身边。示例:祸生肘腋,衅起萧墙。(《周书 孝闵帝纪》)
- 7 生死永别
- 指活人与死人永远分离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呜呼公瑾,生死永别。”语法:生死永别作谓语、定语;指诀别。
- 8 气生气死
- 气:气恼。气得死去活来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二回:“那妇人气生气死,和他合了几场气。”语法:气生气死作谓语、定语;用于愤怒。
- 9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出处:《宋史·忠义传一》:“若敌王所忾,勇往无前,或衔命出疆,或授职守土,或寓官闲居,感激赴义,虽所处不同,论其捐躯徇节,之死靡二,则皆为忠义之上者也。”语法:之死靡二作谓语、定语;指人忠诚。示例:白崖君之谏君泽民,之死靡二,在在所当祀者也。清·曹寅《重修二郎神庙记》
- 10 死要面子活受罪
- 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出处: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阿巧姐却是有点如俗语说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硬记三家出张,颇以为苦。”语法:死要面子活受罪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为人。示例:王朔《千万别把我当人》:“假装特有骨气,假装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倔脾气。”
- 11 慢易生忧
- 慢:疏慢;易:轻易;忧:忧愁。疏慢轻易必然坏事,因而产生忧愁。出处:《管子·内业》:“思索生知,慢易生忧,暴傲生怨,忧郁生疾。”语法:慢易生忧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 12 胸中柴棘
- 棘:有刺的草。比喻人阴险狠毒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人谓庾元规名士,胸中柴棘三斗许。”语法:胸中柴棘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3 不自由,毋宁死
- 毋宁:同“无宁”,宁可,不如。如果失去自由、主权,宁可去死出处: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语法:不自由,毋宁死作谓语、分句;指人追求自由。示例:哥哥岂不闻欧美人嘴唇皮挂着的话说道:“不自由,毋宁死”,……(清 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 14 求仁得仁
- 求仁德便得到仁德。比喻理想和愿望实现。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语法:求仁得仁连动式;作谓语、宾语;指如愿以偿。示例:君所谓求仁得仁,亦复何怨:老夫耄矣,不能驱役鬼神,预人家儿女事。(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