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淡寡欲简介
恬淡寡欲的意思
解释:
清静淡泊,很少欲望。指不追名遂利。
出处:
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而伟长独怀文抱质,恬然寡欲,有箕山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
语法:
恬淡寡欲作谓语、定语;指不追名遂利。
示例:
贫道原是恬淡寡欲的,可惜这个顽徒,道行未深,经过京城繁华地面,信手挥霍。清·李绿园《歧路灯》第七十五回
恬淡寡欲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恬淡无欲
- 反义词
成语造句
- 1.恬淡寡欲不可信,逆耳忠言应记取。
- 2.“美学上来讲,这种恬淡寡欲甚至令人心悸,”正带领观光团的剧院管理员这样评价。
- 3.像洪水这样的事件不仅展示了我们的恬淡寡欲,也塑造了它。
- 4.一个恬淡寡欲的人,可是在三十岁的时候,被各种挫折打击,濒临死亡。
- 5.律佛大师心若光风霁月,恬淡寡欲,只是略吃一些,便兀自打坐。
- 6.先生恬淡寡欲,已胜过邀名射利之人百倍,况且先生有知人之明,后世必定传为佳话!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contented and indifferent to worldly gain
恬淡寡欲相关词语
- 1 含苞欲放
- 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花骨朵即将开放。比喻少女的青春。也作“含苞待放”。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又命摧花使者;往来保护;以期含苞吐萼之时;加之呈妍。”语法:含苞欲放含褒义。专用于形容青春少女方面的用语。一般作谓语、定语。。示例:(1)一群女孩子,像含苞欲放的花朵,笑盈盈地跑过来。(2)初秋,我们学校去郊游,正是菊花含苞欲放的季节。
- 2 禁情割欲
- 制约感情和欲望出处:汉 王充《论衡 本性》:“长大之后,禁情割欲,勉励为善矣。”语法:禁情割欲作谓语、定语;指节欲。
- 3 清汤寡水
- 形容菜肴水太多,佐料少,没有味道。出处:周立波《山乡巨变》上卷:“煮一蒸钵白菜,清汤寡水,看不见一点油星子。”语法:清汤寡水联合式;作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海岩《我的孩子,我的故乡》:“大陆生活,清汤寡水,不是个享晚福的地方。”
- 4 娇艳欲滴
- 娇嫩艳丽得好像要滴下来了示例:春天的花之所以会显得如此娇艳欲滴,是因为有无私奉献默默无闻的小草的衬托。
- 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道:道义;寡:少。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正义,必陷于孤立。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语法: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复句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示例:彼以武力为后盾,我以公理为前驱,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百三十一回)
- 6 碌碌寡合
- 形容性情孤僻,与人合不来出处:清 林则徐《札各学教官严查生员有无吸烟造册互保》:“其系善良,只因碌碌寡合,以致结保无人。”语法:碌碌寡合作谓语、定语;指人性情孤僻。
- 7 恬淡无为
- 心境清静自适而无所营求。出处:先秦 庄周《庄子 刻意》:“夫恬淡寂漠,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语法:恬淡无为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唐 王邕《修养杂诀气铭》:“恬淡无为,以道自怡,妙中之妙,微中之微。”
- 8 凌弱暴寡
- 凌:侵犯;暴:欺负、践踏。侵犯弱小的,欺侮孤单的。出处:《商君书·画策》:“神农既没,以强胜弱,以众暴寡。”语法:凌弱暴寡作谓语、定语、宾语;指欺侮弱小的。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一卷:“君当传与世人,广行方便,切不可凌弱暴寡,利己损人。”
- 9 焚枯食淡
- 烤干鱼,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出处:清·钱谦益《和州鲁氏先茔神道碑铭》:“焚枯食淡,斋厨萧然。”语法:焚枯食淡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 10 称孤道寡
- 孤、寡:古代皇帝自称。自封为王。比喻狂妄地以最高统治者自居。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天子道:‘咱八辈儿称孤道寡。’”语法:称孤道寡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比喻狂妄自大,为所欲为。示例:象钱王生于乱世,独霸一方,做了一十四州之王,称孤道寡,非同小可。(明 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十一卷)
- 11 寡恩薄义
- 寡:少。形容人冷酷无情,刻薄自私语法:寡恩薄义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世。示例:对于这种寡恩薄义的人,我们不要寄予什么希望
- 12 独学寡闻
- 独学:指自学而无以指导切磋。独自学习,无人切磋,则孤陋寡闻。形容孤偏鄙陋,见闻不多。出处:《礼记 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法:独学寡闻作谓语、宾语;指见识不多。示例:宋·张孝祥《与池州守周尚书》:“某独学寡闻,涉道甚浅。”
- 13 欲速反迟
- 速:快;迟:慢。指过于性急图快,反而不能很快达到目的。出处:《论语 子路》:“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宋 刘克庄《答陈璘司户》:“老来怯酬唱,欲速反成迟。”
- 14 克伐怨欲
- ①指好胜、骄傲、忌刻、贪婪四种恶德。②指关于四种恶德的理论。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宽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语法:克伐怨欲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俞正燮《癸巳存稿·于谦狱论》:“万历甲辰九日,东林会讲克伐怨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