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族读音
五族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
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
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
引证解释
⒈ 指族诛本人、两弟及两妻家。
引《汉书·酷吏传·王温舒》:“光禄勋徐自为曰:‘悲夫!夫古有三族,而王温舒罪至同时而五族乎!’”
颜师古注:“温舒与弟同三旅,而两妻家各一,故为五也。”
⒉ 谓五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内的亲族。
引《后汉书·党锢传序》:“而今党人錮及五族,既乖典训之文,有谬经常之法。”
《资治通鉴·晋纪安帝隆安元年》:“收杀觚者高霸程同,皆夷五族。”
胡三省注:“五族,谓五服内亲也。”
⒊ 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
国语词典
汉、满、蒙、回、藏合称为「五族」。
词语翻译
德语
网络解释
五族
五族相关词语
- 1 五神通
- 五通,五种神通。具称五神通。佛家讲通过入定等方法的修行,开发出人体本就具有的五种功能,亦是所谓的五神通。
- 2 五德
- 五德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学关于德性的概念。阴阳家、儒家、兵家解释不同。阴阳家指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战国晚期阴阳家主要代表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观念说明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变化。这种说法为秦始皇所推崇,并为西汉董仲舒所继承。
- 3 五音六律
- 五音六律是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六律指十二律中六个阳律。
- 4 五体投地
- 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 5 五杂俎
- 《五杂俎》是明代的一部著名的笔记著作,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
- 6 五蕴皆空
- 五蕴皆空(wǔ yùn jiē kōng)教导人们放下一切,摆脱苦厄,出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 7 五刑
- 五刑相关:“火能变金色,故墨以变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节;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宫以断其淫;水能灭火,故大辟以绝其生命。”(《逸周书逸文》)
- 8 五字句
- 五字句,拼音wǔ zì jù ,意思是指五言诗。
- 9 五字
- 【词语解释】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2.泛指表章。 唐 常衮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于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3.指五言诗。
- 10 五湖
- 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阳湖、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古代的说法不同,如《国语》、《史记》中的五湖专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六湖 : 我国的几个大湖 ,说法不一,一般指 洞庭湖 、鄱阳湖 、太湖 、巢湖、洪泽湖、千岛湖。在《地理通释十道山川考》中 ,原先的五湖名称是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鉴湖。(彭蠡即鄱阳湖。鉴湖到了清代则被洪泽湖代替。) 但根据《史记河渠书集解》五湖,湖名耳,实一湖,今太湖是也。
- 11 五陵
- 五陵,五陵原,是以西汉王朝在这里设立的五个陵邑而得名的。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刘邦接受了郎中刘敬的建议,将关东地区的二千石大官、高訾富人及豪杰并兼之家大量迁徙关中,伺奉长陵,并在陵园附近修建长陵县邑,供迁徙者居住。以后,汉惠帝刘盈在修建安陵,汉景帝在修建阳陵,汉武帝在修建茂陵,汉昭帝在修建平陵之时,也都竞相效尤,相继在陵园附近修造安陵邑、阳陵邑、茂陵邑和平陵邑。
- 12 五行四柱
- 阴阳五行之说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形成的,万物都要受他们的影响,只有做出一些努力才能使他们之间相互协调,才能更加顺畅,至于阴阳又是另一种说法了,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如果说阴阳是一种古代的对立统一学说,则五行可以说是一种原始的普通系统论。
- 13 五言长城
- 五言长城 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
- 14 五院制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8年10月以后的组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