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礼读音
五礼的意思
词语解释: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引证解释
⒈ 指公、侯、伯、子、男五等诸侯朝聘之礼。
引《书·皋陶谟》:“天秩有礼,自我五礼,有庸哉。”
孔传:“天次秩有礼,当用我公、侯、伯、子、男五等之礼以接之,使有常。”
王引之《经义述闻·尚书上》:“所谓五礼者,正谓公、侯、伯、子、男朝聘之礼也。”
⒉ 古代的五种礼制。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引《周礼·春官·小宗伯》:“掌五礼之禁令与其用等。”
郑玄注引郑司农云:“五礼,吉、凶、军、宾、嘉。”
《隋书·礼仪志一》:“以吉礼敬鬼神,以凶礼哀邦国,以宾礼亲宾客,以军礼诛不虔,以嘉礼合姻好,谓之五礼。”
宋苏轼《隆祐宫设庆宫醮青词》:“介万寿之无疆,锡五礼之纯备。”
国语词典
古代吉、嘉、宾、军、凶五种礼仪。
词语翻译
网络解释
五礼
五礼相关词语
- 1 五經
- 五经指五脏所属的五条经脉,即足厥阴肝经、手少阴心经、足太阴脾经、手太阴肺经和足少阴肾经,也是小儿穴位脾土穴、肝木穴、肺金穴、心火穴、肾水穴的合称。
- 2 五百罗汉
- 五百罗汉的传说在佛经中是常见的,例如西晋竺法护译有《佛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佛灭度迦叶尊者与五百阿罗汉最初结集三藏。《舍利弗问经》中说,弗沙秘多罗王毁灭佛法后,有五百罗汉重兴圣教。诸如此类说法甚多。
- 3 五马渡江
- 五马渡江,读wǔ mǎ dù jiāng,指西晋末司马氏五王南渡长江,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又称五马浮江,五马渡江。具体是指西晋末皇族司马氏五位王爷(琅琊王司马睿、西阳王司马羕、南顿王司马宗、汝南王司马佑、彭城王司马纮)避战乱南渡长江 ,最后琅琊王司马睿于建邺 (今 南京 )建立东晋王朝事。所以民间说有“五马渡江去,一马变为龙”的说法。
- 4 五瑞
- 五瑞指古代以玉制成的礼器:璧、璜、圭 、琮、璋五种瑞玉。商周时期人们把玉比作当代至高无上的东西,认为仁、智、礼、乐、义、忠、信都是玉的属性,倍受器重,故称五瑞。(民间也有以松、竹、萱草、兰、寿石组成五瑞,表示祥瑞、吉祥之意。)
- 5 五院制
- 中华民国国民政府1928年10月以后的组织形式。
- 6 五言长城
- 五言长城 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
- 7 五族
- (3).辛亥革命后曾称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五族”。清帝退位诏书明确提出:“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五色旗是中华民国建国之初北洋政府的国旗,旗面为按顺序是红、黄、蓝、白、黑五色横长方条,表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
- 8 五神通
- 五通,五种神通。具称五神通。佛家讲通过入定等方法的修行,开发出人体本就具有的五种功能,亦是所谓的五神通。
- 9 五德
- 五德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伦理学关于德性的概念。阴阳家、儒家、兵家解释不同。阴阳家指土、木、金、火、水五行之德。战国晚期阴阳家主要代表邹衍提出五德终始说,以五行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循环变化观念说明历代王朝的更替和制度的变化。这种说法为秦始皇所推崇,并为西汉董仲舒所继承。
- 10 五音六律
- 五音六律是古代音律。后也泛指音乐。五音指宫、商、角、徵、羽,六律指十二律中六个阳律。
- 11 五体投地
- 阿含云:二肘二膝顶名轮也。亦云五体投地。先正立已合掌,右手褰衣,屈二膝已,次屈两手以手承足,然后顶礼。起顶头次肘次膝,以为次第。”楞严经曰:“阿难闻已,重复悲泪,五体投地,长跪合掌,而白佛言。”今亦用为倾倒备至之意。
- 12 五杂俎
- 《五杂俎》是明代的一部著名的笔记著作,明谢肇淛撰。全书十六卷,说古道今,分类记事,计有天部二卷,地部二卷,人部四卷,物部四卷,事部四卷。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札记,包括读书心得和事理的分析,也记载政局时事和风土人情,涉及社会和人的各个方面,是一部名作。
- 13 五子登科
- 二、史称“黄平科名辈出”、“在黔为文物声名之地”,至清末黄平有进士29名,举人251名。康熙三十五年(1696),黄平人王耘中进士,其子侄五人,中举三人,中进士两人,后人赞誉为“五子登科”。(贵州黄平县旧州古镇)
- 14 五字城
- 前五代 十分惺惺使五分 九五之尊 二十五弦 蜀五 四山五岳 连三跨五 人五人六儿 一百五日 后五日 四律五论 一目五行 三环五扣 第五纵队 黑五类 恨五骂六 三番五次 书读五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