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梁易柱简介
抚梁易柱的意思
解释:
抚:用手托着;易:更换。传说商纣王手托屋梁,抽换房柱。形容力大无比
出处:
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
语法:
抚梁易柱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示例:
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序》:“夫桀、纣之君,握钩伸铁,抚梁易柱,手格熊罴,走及虎兕,力甚也。”
抚梁易柱相关词语
- 1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 比喻公开的攻击容易躲避,暗地里的攻击难以防备。出处:元 无名氏《独角牛》:“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语法: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复句式;作分句、宾语;含贬义。示例:碧野《没有花的春天》第六章:“俗话说的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谁能预料到对方不乘机来暗算呢?”
- 2 易辙改弦
- 变更车道,改换琴弦。比喻改变方向、计划、做法或态度。出处:清·王韬《〈火器略说〉后跋》:“若一旦易辙改弦,以其材力聪明置之于有用之地,安见其必逊于西人也哉?”语法:易辙改弦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3 以暴易乱
- 用残暴者代替残暴者。指统治者换了,暴虐的统治没有改变出处:南朝·宋·范晔《宦者传论》:“虽袁绍龚行,芟夷余,然以暴易乱,亦何云及。”语法:以暴易乱作谓语、定语;指残暴统治。
- 4 余响绕梁
- 见“余音绕梁”。出处:晋·张华《博物志》卷八:“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而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语法:余响绕梁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音。示例:韩娥过齐雍门,鬻歌假食,既毕,而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唐·李亢《独异志》卷中
- 5 惊起梁尘
-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惊起梁尘”形容歌声高妙动人。出处:《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语法:惊起梁尘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等。示例:忔憎声里金珠迸,惊起梁尘落舞帘。宋·赵元福《鹧鸪天·赠歌妓》词
- 6 拔旗易帜
- 旗:旗帜;易:换。拔掉别人的旗子,换上自己的旗子。比喻取而代之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语法:拔旗易帜作谓语;指取代。示例:我已经无能为力了,趁早拔旗易帜,让别人干吧
- 7 膏梁锦绣
- 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于膏梁锦绣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示例: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于膏梁锦绣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 8 铁板不易
- 易:变易,更改。像铁板那样不能改变。形容不变的,不可更改的。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第九十五回:“所谓‘臧谷亡羊’,其亡必多。这是铁板不易的话。”语法:铁板不易作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所以古人说得好来:悭吝揝财,必生败家之子。这两句话,便是从古至今铁板不易之理。清 刘璋《斩鬼传》第五回
- 9 擎天之柱
- 支撑天的柱子。古代神话传说昆仑山有八柱擎天,后用以比喻能担负重任的人。亦作“擎天玉柱”。出处: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三:“擎天之柱著功勋,包罗大海佐明君。”语法:擎天之柱作主语、宾语;指肩负重任的人。示例:现在擎天之柱,为何不用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
- 10 国家栋梁
- 栋梁:支撑房架的大梁。这里比喻责任或作用大。肩负国家重任的人。出处:元·无名氏《冻苏秦》第三折:“真乃国家栋梁。”语法:国家栋梁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1 轻而易举
- 轻:轻松;举:向上托。很轻松很容易地举起来。形容做事情毫不费力。出处:《诗经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语法:轻而易举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事情并不象宋福想的那样轻而易举。(杨朔《渔笛》)
- 12 雕梁画栋
- 梁:房梁;古代考究的房梁常雕刻有花纹图案;栋:支柱。指房屋有十分华丽的彩绘装饰。形容房屋富丽堂皇。出处:元 郑廷玉《看钱奴》第三折:“这的是雕梁画栋圣祠堂。”语法:雕梁画栋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建筑物很华丽。示例:正面五间上房,皆是雕梁画栋,两边穿山游廊厢房,挂着各色鹉画眉等雀儿。(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三回)
- 13 未易之才
- 指具有别人代替不了的才能。出处: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旬初辟大民掾,桓温至重之,常称王掾必为黑头公,未易才也。”
- 14 竖起脊梁
- 比喻振作精神。出处: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语法:竖起脊梁作谓语;用于劝诫人。示例: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能竖起脊梁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引《指月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