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起脊梁简介
竖起脊梁的意思
解释:
比喻振作精神。
出处:
宋·陈亮《癸卯秋答朱元晦秘书书》:“伯恭钦夫敏妙固未易及,然正大之体,挺特之气,竖起脊梁,当时轻重有无,独于门下归心而已。”
语法:
竖起脊梁作谓语;用于劝诫人。
示例:
汝旧呼狄三,今名道川,川即三耳;能竖起脊梁办个事,其道如川之增,若放倒,则依旧狄三也。(清 翟灏《通俗编 身体》引《指月录》)
竖起脊梁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成语造句
- 1.作为中国人,就要竖起脊梁,干出个样子来,绝不能低三下四、丧权辱国。
- 2.你千万不能丧失信心,要振作精神再干。
- 3.我们一定要振作精神,闯过这个难关。
- 4.各级干部都要振作精神,努力工作,出色完成党交给的任务。
- 5.我们要振作精神,努力奋斗,要知道哀莫大于心死!
- 6.在遭受挫折后,与其垂头丧气,不如振作精神,重新再干。
英语翻译
- 其他:
<法>redresser l'échine <s'enhardir>
竖起脊梁相关词语
- 1 平地起家
- 比喻原来没有基础而建立了一番事业示例:他平地起家,却能在数年间建立如此庞大的基业,人们莫不啧啧称奇。
- 2 按下葫芦浮起瓢
- 做事顾了这头就顾不了那头
- 3 蜂虿起怀
- 比喻祸害侵身。
- 4 抚梁易柱
- 抚:用手托着;易:更换。传说商纣王手托屋梁,抽换房柱。形容力大无比出处:晋·皇甫谧《帝王世纪》:“纣倒曳九牛,抚梁易柱。”语法:抚梁易柱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序》:“夫桀、纣之君,握钩伸铁,抚梁易柱,手格熊罴,走及虎兕,力甚也。”
- 5 一波又起
- 比喻事情波折很多,一个问题还没有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发生了。
- 6 大有起色
- 明显地出现好转的样子(多指焕散的工作或觉重的疾病)。出处:清·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皖省惟英、霍有零贼,余亦肃清,南中军务,大有起色。”语法:大有起色作谓语、定语;多指工作或疾病等。示例:皖省惟英、霍有零贼,余亦肃清,南中军务,大有起色。(清 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
- 7 余响绕梁
- 见“余音绕梁”。出处:晋·张华《博物志》卷八:“秦青顾谓其友曰:‘昔韩娥东之齐,遗粮,过雍门,鬻歌假食而去,馀响绕梁,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语法:余响绕梁作谓语、定语、宾语;指声音。示例:韩娥过齐雍门,鬻歌假食,既毕,而余响绕梁,三日不绝。唐·李亢《独异志》卷中
- 8 惊起梁尘
- 《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后因以“惊起梁尘”形容歌声高妙动人。出处:《太平御览》卷五七二引汉·刘向《别录》:“汉兴以来,善歌者鲁人虞公,发声清哀,盖动梁尘。”语法:惊起梁尘作谓语、定语;用于声音等。示例:忔憎声里金珠迸,惊起梁尘落舞帘。宋·赵元福《鹧鸪天·赠歌妓》词
- 9 束上起下
- 犹承上启下。多用于诗文评语。出处:清·魏秀仁《花月痕》第45回清·栖霞居士评阅:“下半折遥承第十回,以碧桃起波,引起下六回文字,亦束上起下必不可少之文。”语法:束上起下作谓语、定语;多用于诗文评论。
- 10 攘臂而起
- 形容兴奋 激动地站起来出处:《宋史·黄干传》
- 11 雾起云涌
- 比喻众多的事物迅速出现。出处:梁启超《万木草堂书藏征捐图书店》:“以兴学育才为急务,于是各行省雾起云涌,学堂学会所在而有。”语法:雾起云涌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2 膏梁锦绣
- 膏、梁: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食物;锦绣:精致华丽的丝织品。形容富贵人家衣食精美的奢华生活。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于膏梁锦绣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示例:所以这李纨虽青春丧偶,且居于膏梁锦绣之中,意如“槁木死灰”一般。(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 13 毛发为竖
- 汗毛、头发都竖起来。形容愤怒的样子。也形容非常害怕、紧张。出处:宋·方岳《三虎行》诗:“日未昏黑深掩关,毛发为竖心悲酸,客子岂知行路难!”
- 14 一轰而起
- 没有经过认真准备和严密组织,一下子行动起来出处:梁斌《红旗谱》第二卷:“一轰而起,一轰而散,他逮不住领头人儿,看他有什么法子?”语法:一轰而起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或事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