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犹在耳简介
言犹在耳的意思
解释:
话音还在耳边回响。
出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语法:
言犹在耳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对别人的话印象很深。
示例: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唐 骆宾王《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成语造句
- 1.祖父虽已去世多年,但他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言犹在耳。
- 2.老师反复教导言犹在耳,严肃认真的表情犹在眼前,我深为震撼,也已经深刻的认识到事已至此的重要性。
- 3.广州市长林树森几个月前对新加坡的微词言犹在耳。
- 4.他虽然已经离开很久了,但我总感到言犹在耳。
- 5.物换星移,时过境迁,言犹在耳。
- 6.言犹在耳,彼此已经开始立即收缩。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晋襄公死后,太子夷皋年少,赵盾执掌国政,他想立襄公弟弟雍为国君,派人去秦国接他。太子夷皋的母亲缪赢知道后,日夜抱着夷皋在朝廷上痛哭,说襄公生前托孤言犹在耳,怎么能立即变卦呢
英语翻译
- 英语:
the words are still ringing in one's ears <ring in one's heart>
- 俄语:
словá звучáт в ушáх
言犹在耳相关词语
- 1 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29回:“‘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大帅连这句俗语还不知道吗。”语法:在他檐下走,怎敢不低头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2 遮掩耳目
- 见“遮人眼目”。出处:朱自清《执政府大屠杀记》:“听说事后执政府乘人不知,已将尸首掩埋了些,以图遮掩耳目。”语法:遮掩耳目作谓语、定语;指欺骗。
- 3 三夫之言
- 泛指经过多人传播的流言。语本《战国策 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出处:《战国策·秦策二》:“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语法:三夫之言作宾语、主语;指流言。示例:海内不知其过,众庶未闻其毁,卒遇三夫之言,横被诬罔之谗,家属杜门,葬不归墓,怨隙并兴,宗亲怖栗。《后汉书·马援传》
- 4 言而无信
- 信:信用。说话不算数;没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出处:《穀梁传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语法:言而无信紧缩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老孙若不与你,恐人说我言而无信。(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一回)
- 5 一言半语
-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出处:西汉 司马迁《史记 魏公子列传》:“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语法:一言半语联合式;作宾语、定语;指极少的语言。示例:为一言半语,受千辛万苦。(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一折)
- 6 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顺从出处:《上饶集中营·炼狱杂记》:“他劝你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语法: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7 脉脉无言
- 情意深长地凝视着,欲吐又无从说起的样子。
- 8 言简意赅
- 简:简洁;简练;赅:完备。语言简练;意思完备而透彻。也作“意简言赅”。出处: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语法:言简意赅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含褒义。示例:我们作文应该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
- 9 五言长城
- 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出处:《新唐书·秦系传》:“长卿自以为五言长城,系用偏师攻之,虽老益壮。”语法:五言长城作宾语、定语;指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 10 讹言谎语
- 讹言:谣言。造谣说谎话出处:元 无名氏《冤家债主》第三折:“俺孩儿也不曾讹言谎语,又不曾方头不律。”语法:讹言谎语作谓语、宾语;指谎话。
- 11 杜口无言
- 闭住嘴巴,不出一言。出处:《晋书·吉挹传》:“挹辞气慷慨,志在不辱,杖刃推戈,期之以陨,将吏持守,用不即毙,遂乃杜口无言,绝粒而死。”语法:杜口无言作谓语、宾语;指无言以对。
- 12 俛首帖耳
- 驯服恭顺貌。
- 13 犹解倒悬
- 解:解救;倒悬:人被倒挂,比喻处境困难。比喻把人从危难中解救出来。出处:《孟子·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语法:犹解倒悬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4 挠腮撧耳
- 抓搔腮颊,揪扯耳朵。形容慌乱焦急出处:元 关汉卿《蝴蝶梦》第一折:“我这里急忙忙过六街穿三市,行行里挠腮撧耳。”语法:挠腮撧耳作宾语、状语;指慌乱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