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群拔类简介
超群拔类的意思
解释:
超出众人,在同辈中拔尖。
出处:
宋 苏辙《臣事下三》:“幸而又有超群拔类之才,则公卿大臣又得荐之于天子,而特宠贵之。”
语法:
超群拔类作谓语、定语;指人杰出。
示例:
我是把《诗经》上反复咏叹的笔法神而化之的,你想,不是一个超群拔类的美中之后女主角活现在你眼前么!(茅盾《无题》)
成语造句
- 1.特别是当他飞纵追射狡猾的野味之时,那种起伏颠摇的震动,两耳虎虎生风的快感,更使他有一种超群拔类的豪迈和愉快。
- 2.“舅舅隆科多,此人真圣祖皇帝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 3.大嫂说,他就是北市做棺木生意老孙的独生子,这孩子可是聪明绝顶,超群拔类,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啊!
- 4.沈天虎自然知道自己的儿子在同龄人之中可是超群拔类,他只是想让自己隐藏实力,别暴露太多惊人的实力,否则会引来麻烦。
- 5.精武院,坐落在凌云郡城的郊外一片荒野之处,这如同皇宫一样大,一样的森严,而能进入里面的弟子,都是超群拔类之人,但大多数都是一些名门子弟。
英语翻译
- 英语:
tower above one's generation
超群拔类相关词语
- 1 以此类推
- 根据这一事物的道理,去推出与此类似的其它事物的道理。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卷六:“宣和间,宗室围炉次,索炭,既至,诃斥左右云:‘炭色红,今黑,非是。’盖尝供熟火也。以此类推之,岂识世事艰难!”语法:以此类推作分句、状语;用于逻辑推理。示例:先生不信,拣几个岛名试试他,果然记得,那真没法难他了。以此类推,可见浅近的物理学,生理学等类,他都晓得。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二十五回
- 2 老天拔地
- 形容老年人动作不灵活。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29回:“你老人家老天拔地的,跑什么呢?”语法:老天拔地作宾语;用于老年人。
- 3 五类杂种
- 指各种各类出处:西汉·刘安《淮南子·隧形训》:“五类杂种,兴乎外,肖形而蕃。”语法:五类杂种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超超玄箸
- 超超:高超;玄:微妙;箸:通“著”,明显。指言论文辞高妙又明切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箸。”语法:超超玄箸作谓语、定语;用于言词与文章。示例:谭献《明诗录》序:“邝露、邢昉,可谓超超玄箸矣。”
- 5 物以群分
- 见“物以类聚”。出处:《周易·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语法:物以群分作宾语、定语;指同类的东西聚合。示例:《南史·王融传》:“物以群分,方以类聚。君长东隅,居然应嗜此族。”
- 6 逸群绝伦
- 指超出世人和同辈。出处:《隋书 杨素传》:“处道当逸群绝伦,非常之器,非汝曹所逮也。”语法:逸群绝伦作谓语、定语;指人出众。
- 7 虎口拔须
- 从老虎嘴边拔胡须。比喻冒极大的风险出处:霍达《穆斯林的葬礼》第一章:“于是就有一些专门拉纤的掮客,壮着胆子来找侦缉队长,想从虎口拔毛。”语法:虎口拔须作宾语、定语;指危险的行动。示例:我不想冒虎口拔须的风险
- 8 众难群疑
- 众人心中都有疑难。出处:三国 蜀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腹,众难塞胸。”语法:众难群疑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示例:清 严复《原强续篇》:“众难群疑曰:'是必有强国焉阴助之耳;不然,倭乌能如是!'”
- 9 绝伦逸群
- 伦:类;逸:超过。超出众人,没有可以相比的。出处:明 朱之渝《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况贤弟未尝晤接,而才识绝伦逸群,笔则笔,削则削,虽有知我,宁无罪之者哉?”语法:绝伦逸群作谓语、定语;指盖世无双。示例:明·朱之渝《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况贤弟未尝晤接,而才识绝伦逸群,笔则笔,削则削。”
- 10 拔树搜根
- 比喻追究到底,彻底查问。出处:见“拔树寻根”。语法:拔树搜根作谓语、宾语;同“寻根究底”。示例:安爷恐有其中假,故此的,拔树搜根要问明。《再生缘》第四五回
- 11 刻鹄类鹜
- 刻:刻画;鹄:天鹅;类:似,象;鹜:鸭子。画天鹅不成,仍有些象鸭子。比喻模仿的虽然不逼真,但还相似。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马援传》:“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效季良不成,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语法:刻鹄类鹜连动式;作宾语、补语;比喻仿效失真,适得其反。示例:周作人《杨柳》:“徒弟所作如何能好,刻鹄类鹜,必将不通而不可救矣。”
- 12 拔山超海
- 拔起高山,超越大海。比喻力量极大。出处:北齐 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语法:拔山超海联合式;作谓语;形容力量很大。示例:天经地纬之帝,求制礼乐之才;拨乱反正之君,资拔山超海之力。(唐 杨炯《唐右将军魏哲神道碑》)
- 13 千百为群
- 成百上千聚集成群出处:明·余继登《典故纪闻》第14卷:“自是以后,千百为群,禁之不能止,为国之蠹甚矣。”语法:千百为群作宾语、定语;指数量多。
- 14 群蚁趋膻
- 膻:羊臊气。比喻许多臭味相投的人聚集在一起出处:梁启超《说国风》:“国人之慕西风,若群蚁之趋膻。”语法:群蚁趋膻作宾语、定语;用于臭味相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