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趣不凡简介
志趣不凡的意思
解释:
不凡:不寻常,不平凡。志向很不平常。形容超凡
出处:
《晋书·阮修传》:“梁国张伟,志趣不常,自隐于屠钓。”
语法:
志趣不凡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志趣不凡相关词语
- 1 松柏之志
- 谓坚贞不移的志节。出处: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人事》:“后操作司空,总朝政,问宗曰:‘可以交禾?’答曰:‘松柏之志犹存。’”语法:松柏之志作主语、宾语;用于比喻句。
- 2 恭敬不如从命
- 客套话。多用在对方对自己客气,虽不敢当,但不好违命。出处:宋 赞宁《笋谱 杂说》:“姑闻而后悔,倍怜新妇。故又谚曰:恭敬不如从命,受训莫如从顺。”语法:恭敬不如从命复句式;作分句;作客套话。示例:姑奶奶,既老爷这等吩咐,恭敬不如从命,毕竟侍候坐下好说话。(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十四回)
- 3 不以为意
- 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对事抱轻视态度。出处:北魏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秦太上君寺》:“临淄官徒有在京邑,闻怀砖慕势,咸共耻之,唯崔孝忠一人不以为意。”语法:不以为意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在意。示例:管亥望见救军来到,亲自引兵迎敌;因见玄德兵少,不以为意。(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一回)
- 4 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
- 比喻为人做事像变戏法一样,各有各的巧妙之处出处:鲁迅《现代史》:“俗话说,‘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其实是许多年间,总是这一套,也总有人看。”语法: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
- 5 才不半古功已倍之
- 才;有不此:古人;功:功业。才能不及古人的一半,而所立功业已多古人一倍。形容人得时遇势,易建功业。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 6 不死不生
- 指超脱生死的界限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大宗师》:“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语法:不死不生作宾语、定语、状语;指半死不活。
- 7 改过不吝
- 吝:可惜。改正错误态度坚决,不犹豫。出处:《尚书·仲虺之诰》:“改过不吝。” 唐·陆贽《奉天论延访朝臣表》:“述汤之所以王,则曰:‘用人惟己改过不吝。’言能纳谏也。”语法:改过不吝作谓语、定语;指彻底改正错误。示例:清·陈梦雷《绝交书》:“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则改过不吝,有光古人。”
- 8 再不其然
- 犹言再不然。
- 9 寒心消志
- 见“寒心销志”。出处:《梁书·武帝纪下》:“联寒心消志,为日久矣,每当食投箸,方眠彻枕,独坐怀忧,愤慨申旦,非为一人,百姓故耳。”语法:寒心消志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10 明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 眼力能看到一根毫毛的末梢,而看不到一车柴草。比喻只看到小处,看不到大处。出处:《孟子 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 11 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
- 指作为一家之主,对下辈的过失要能装糊涂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92回:“又道‘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这个笑话,细细想去,却很有意味。”语法: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钱钟书《围城》:“人全贪小利;‘不痴不聋,不作阿家翁’,就算了罢。”
- 12 横行不法
- 指不守法纪,放肆妄为出处:《辛亥革命》:“福建漳浦县天主教民,平日横行不法,县令又极意袒护,故平民衔恨次骨。”语法:横行不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指肆无忌惮做违法的事。示例:郁达夫《回忆鲁迅》:“鲁迅是向来喜欢打抱不平的,看了章士钊的横行不法,又兼自己还是这学校的讲师,所以……”
- 13 不毁之制
- 毁:毁坏;制:制度。不可破坏的制度。指经久不变的制度出处:晋·陈寿《三国志·魏志·武宣卞皇后纪》:“而未著不毁之制,惧论报德之义,万世或阙焉。”语法:不毁之制作主语、宾语;指制度。
- 14 不惮强御
- 惮:畏惧;强御:有权势的人。刚正无私,不怕有势力的人出处:《梁书·孔体源传》:“当官理务,不惮强御,常以天下为己任,高祖浑委信之。”语法:不惮强御作谓语、定语;指人刚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