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国简介
以身殉国的意思
解释:
忠于自己的国家而献出生命。
出处:
南朝 梁沈约《宋书 沈文秀传》:“伯宗曰:'丈夫当死战场,以身殉国,安能归死儿女手中乎?'”
语法:
以身殉国作谓语、定语;指为国捐躯。
示例:
或是表现在不做新朝的官甚至以身殉国上。(朱自清《论气节》)
成语造句
- 1.吾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为吾华。
- 2.城破之日,卫国公主叶蓁以身殉国,依靠鲛珠死而复生。
- 3.其改过从善与以身殉国,为后人称颂。
- 4.面对侵略者的凶残杀戮,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共赴国难,“人人抱必死之心”“争着死,抢着死”,多少英雄前仆后继,毁家纾难、以身殉国。
- 5.与其这样苟延残喘的活着还不与轰轰烈烈的以身殉国。
- 6.“疾风知劲草”,文天祥面对强敌,威武不屈,最终以身殉国,充分显示了英雄本色。
以身殉国相关词语
- 1 误国害民
- 让国家受害,人民遭殃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74回:“张俊身为大将,不思报效,专权乱政,误国害民。”语法:误国害民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2 以身试法
- 身:亲身;指生命;试:尝试;法:法律;刑法。拿性命去尝试法律。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王尊传》:“明慎所职,毋以身试法。”语法:以身试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们每个公民都要奉公守法,不要以身试法。
- 3 漆身吞炭
- 漆身:身上涂漆为癞;吞炭:喉咙吞炭使哑。指故意变形改音,使人不能认出自己。出处:《战国策·赵策一》:“豫让又漆身为厉,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又吞炭为哑,变其音。”《史记·刺客列传》:“漆身为厉(癞),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语法:漆身吞炭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84回:“今吾漆身吞炭,为智伯报仇。”
- 4 刮地以去
- 刮:搜刮。形容贪官污吏大肆搜刮民财出处:《新唐书·程铧传》:“军中怒曰:‘马瘠士饥死,刺史不弃毫发恤吾急,今刮地以去,吾等何望?’”语法:刮地以去作谓语、定语;用于贪官等。
- 5 亡国之事
- 事:事情,事件。使国家灭亡的事件。出处:《庄子·至乐》:“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铖之诛而为此乎?”
- 6 身体力行
- 亲身体验;努力实行。出处:西汉 刘安《淮南子 泛论训》:“圣人以身体之。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 力行近乎仁。”语法:身体力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明 章懋《答东阳徐子仁书》:“但不能身体力行,则虽有所见,亦无所用。”
- 7 以手叩额
- 把手放在额上。表示欢欣庆幸。出处:唐·裴庭裕《东观奏记·上·懿安郭太后》:“墀就敏中,厅问其事,皞益不挠。墀以手加额手皞,赏其孤直。”
- 8 国耳忘家,公耳忘私
- 为了公事而忘记私事,为了国事而忘记家事。形容一心为公为国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唯义所生。”语法:国耳忘家,公耳忘私作谓语、定语;可分开使用。
- 9 国无常强
- 国家不可能长久保持强大。出处:《韩非子·有度》:“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 10 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
- 千里长的路,不能够要求它像绳子一样直。形容人和事物各有不同,有优点也有缺点,不能用一个标准来衡量。出处:《管子·宙合》:“千里之路,不可直以绳;万家之都,不可平以准。言大人之行,不必以先,帝常义立之谓资。”
- 11 了身脱命
- 犹言摆脱尘世羁绊,自由自在。出处:元·郑廷玉《忍字记》第二折:“我如今不遭王法,不受刑罚,至如我指空说慌瞒咱,这一场了身脱命亏他。”语法:了身脱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2 不以人废言
- 废:废弃。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出处:春秋 孔子《论语 卫灵公》:“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语法:不以人废言作谓语;指客观看待问题。示例:清·黄子云《野鸿诗的·90》:“观者不以人废言可也。”
- 13 以强凌弱,以众暴寡
- 凌:侵犯,欺侮;暴:欺侮;寡:少。仗着自己强大就欺侮弱者,仗着人多去侵犯人少的对方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盗跖》:“自是之后,以强凌弱,以众暴寡,汤武以来,皆乱人之徒也。”语法: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4 难以逆料
- 逆:预先;料:料想。很难事先料到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此,难可逆料。”语法:难以逆料作谓语、定语;指不能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