谔谔以昌简介
谔谔以昌的意思
解释:
谔谔:直言争辩的样子。百官敢于直言争辩,国家就会兴盛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
语法:
谔谔以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谔谔以昌的近反义词
- 反义词
谔谔以昌相关词语
- 1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简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出处: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语法: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作宾语、分句;指人的修养。示例:我们要做到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 2 以快言论
- 以:目的连词;快:使痛快。使言论痛快出处:清·刘开《问说》:“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语法:以快言论作谓语;指使言论痛快。
- 3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语法: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作宾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示例:测绘工作常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 4 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 用瞪眼回击瞪眼,用牙齿咬人对付牙齿咬人。指对方使用什么手段,就用什么手段进行回击。出处:《旧约全书 申命记》:“以眼还眼,以牙还牙,以手还手,以脚还脚。”语法: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褒义。示例:“以眼还眼,以牙还牙”,这样“还”下去是没有了局的。(叶圣陶《英文教授》)
- 5 以理服人
- 服:说服。用道理说服别人。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语法:以理服人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毛党代表完全采用说服教育,以理服人的态度,而且还要我参加会议一起讨论。(赖传珠《古田会议前后》)
- 6 勤以立身
- 勤俭才能生存下去语法:勤以立身作宾语、定语;指勤俭才能生存下去。示例:我们要学习宋濂勤以立身的精神
- 7 以剑补履
- 用宝剑来补鞋子。指所用的方法、措施无法解决问题。比喻运用不当。出处:唐·李观《上陆相公书》:“诚用之未当,令骥捕鼠,则何由得也;以剑补履,则无由克也。”
- 8 难以为情
- 情面上过不去。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4回:“前日是并起并坐,今日是‘大人、卑职’,未免叫不出口,难以为情。”语法:难以为情作宾语、定语、状语;指不好处理。示例: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第20章:“及至对方感到难以为情而逃避他的目光时,他的主意打定了。”
- 9 笑之以鼻
- 以鼻吭气冷笑,表示看不起。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女不答,但嗤嗤笑之以鼻。”
- 10 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言者:说话的人;闻者:听话的人;足:足以,值得;戒:警惕。指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出处:《诗经·大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语法: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作宾语、分句;用于批评与自我批评。示例:《文选·卜商》:“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 11 以胶投漆
- 比喻相合而密不可分。出处:唐·孔颖达《〈春秋正义〉序》:“晋世杜元凯又为《左氏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合,其可离乎!”语法:以胶投漆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2 引首以望
- 抬头远望。形容殷切盼望。出处:《孟子 梁惠王上》:“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新五代史 唐臣传 郭崇韬》:“况今大号已建,自河以北,人皆引首以望成功而思休息。”语法:引首以望作谓语、定语;指渴望。
- 13 以莛撞钟
- ①用草茎打钟,毫无声响。比喻才识浅陋的人向高明的学者发问,得不到回答。②比喻应答的双方才学悬殊。出处:《汉书·东方朔传》:“语曰:‘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语法:以莛撞钟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示例:汉·东方朔《答客难》:“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
- 14 物以类聚
- 类:同一类。同类的事物常聚集在一起;现在多指坏人互相勾结在一起。出处:《周易 系辞上》:“方以类聚,物以群分。”语法:物以类聚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自古道:物以类聚。过迁性喜游荡,就有一班浮浪子弟引诱打合。(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