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字典在线查字 /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的拼音,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的近反义词,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是什么意思
- chā差
- yǐ以
- háo毫
- lí厘
- shī失
- zhī之
- qiān千
- lǐ里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简介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的意思
解释: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
出处:
《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
语法: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作宾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
示例:
测绘工作常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英语翻译
- 英语:
A small discrepancy leads to a great error.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相关词语
- 1 露台之产
- 典出《史记·孝文本纪》:“﹝ 汉文帝 ﹞尝欲作露臺,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产,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臺为!’”后用“露臺之产”指百金之资或为数不小的钱财。《梁书·贺琛传》:“今之燕喜,相竞夸豪,积果如山岳,列肴同綺绣,露臺之产,不周一燕之资,而宾主之间,裁取满腹,未及下堂,已同臭腐。”《资治通鉴·梁武帝大同十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曰:“露臺之产,谓百金也。”
- 2 抱关之怨
- 抱关:守门人。 指职位低微俸禄少的官吏的牢骚。出处:《后汉书·马武传附二十八将传论》:“自兹以降,迄于孝武,宰辅五世,莫非公侯。遂使缙绅道塞,贤能蔽壅,朝有世及之私,下多抱关之怨。”
- 3 一勇之夫
- 只有勇力而无智慧的人出处:元·无名氏《连环计》第四折:“我两个无过是一勇之夫,但有出力去处,自当效命,生死不辞。”语法:一勇之夫作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69回:“刻下诸将中没有他的对手,究系一勇之夫。”
- 4 惊惶失色
-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出处: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语法:惊惶失色作谓语、状语;指人很惊恐。示例:宗璞《南渡记》第一章:“这时的炮声虽还在远处,却响得足以使妇女惊惶失色。”
- 5 回天之力
- 回天:能够扭转难以挽回的局势。原指论证有力;能挽回局势;现比喻力量巨大;能挽回很难挽回的局势。出处:《新唐书 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可谓仁人之言哉。”语法:回天之力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回天之力,全寄托在这个奏折上,所以曹毓英笔下虽快,却是握管踌躇。(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 6 权宜之策
- 见“权宜之计”。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7卷:“前者老舅不知详细,故用权宜之策,今已明白,岂有是理。”语法:权宜之策作主语、宾语;用于事情。示例:清·冯桂芬《借兵俄法议》:“用夷固非常道,不失为权宜之策。”
- 7 瞬息千里
- 瞬:一眨眼;瞬息:极短的时间。 形容非常迅速。后用来形容进步很快或行动迅速。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夜叉国》:“夜叉在水中,推行如矢,瞬息千里,过一宵已达北岸,见一少年临流瞻望。”
- 8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亦作“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言之不文,行之不远”。出处:《左传 襄公二十五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法: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今人徙知‘言之无文,行之不远’,而不知言之无物,又何用文为乎?胡適《文学改良刍议》
- 9 嘴里牙多
- 谑语,指会说话出处:马力《黑牡丹》:“算啦算啦!你嘴里牙多,我说不过你。”语法:嘴里牙多作谓语、定语;用于口语,指能说会道。
- 10 心腹之交
- 指知己可靠的朋友。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十九回:“通判乃是心腹之交,径入来同坐何妨!”语法:心腹之交作宾语;指知音。示例:清·陈忱《水浒后传》第35回:“你们是共涛丞相心腹之交,怎么不思量与他雪恨?”
- 11 宰相肚里好撑船
- 谀人肚量大。出处:明 叶盛《水东日记 杨大理诗谑》:“盖谚有之‘宰相肚里好撑船’。”语法:宰相肚里好撑船复句式;作宾语、分句;含褒义。示例:我不如你有担待,你做中堂的是“宰相肚里好撑船”,我生来就是这个脾气不好。(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七回)
- 12 千磨百折
- 形容受磨难、遭曲折之多。出处:清·曾国藩《江忠烈公神道碑铭》:“人怀忠愤,如报私仇,千磨百折,有进无休。”语法:千磨百折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黄远庸《陆总理演说后之政界》:“矧在玉麟辈身经千磨百折图谋革命,武汉血战之苦,诸君与有何功。”
- 13 以快言论
- 以:目的连词;快:使痛快。使言论痛快出处:清·刘开《问说》:“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语法:以快言论作谓语;指使言论痛快。
- 14 率土之滨
- 沿着王土的边涯。犹言普天之下,四海之内。出处:《诗经 小雅 北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宋 王禹偁《谢历日表》:“臣闻天道无私,所以运行寒暑,圣人有作,所以恭授民时,聿令率土之滨,共乐同文之化。”语法:率土之滨作宾语、定语;指天下。示例:纷纷战国尚尊周,五霸争强作列侯,率土之滨承治化,威名耿耿壮春秋。元 郑光祖《智勇定齐》第一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