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惶失色简介
惊惶失色的意思
解释:
惊慌之极而面目变色。
出处:
元 孔齐《至正直记 罗太无高节》:“司徒称名大呼,以手触扃。从官偕至者,动以百骑,惊惶失色”
语法:
惊惶失色作谓语、状语;指人很惊恐。
示例:
宗璞《南渡记》第一章:“这时的炮声虽还在远处,却响得足以使妇女惊惶失色。”
惊惶失色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惊慌失色
成语造句
- 1.刘庆惊惶失色,连连道歉,退到一旁,低头不再言语。
- 2.少时走完兴化街,上了南桥,前面行人见了他都惊惶失色,纷纷夺路闪避。
- 3.年轻男子见到神秘人的匕首,惊惶失色,年轻男子的头渐渐消失,不一会整个人都消失不见了。
- 4.莫妖离刚要张口,从背后的迷雾就穿来一声惊天震地的巨大吼声,声音环绕整个迷雾一直在持续,此刻在混乱迷雾的所有人皆惊惶失色,纷纷往外逃跑。
- 5.龙姓修士闻言终于彻底清醒了过来,感激的看了任清风一眼,接着立即祭出法宝疯狂的杀向了惊惶失色的“清河第三龟”。
- 6.甚至伸手抚了一下素素那惊惶失色的小脸,安慰她道别怕,我会没事的。
英语翻译
- 英语:
signs of alarm
惊惶失色相关词语
- 1 国色天姿
- 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天姿:天生的姿色。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出处:《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语法:国色天姿作宾语、定语;形容女性的美丽。示例:现出女娲圣像,容貌端丽,瑞彩翩跹,国色天姿,婉然如生。(明 许仲琳《封神演义》第一回)
- 2 愁颜赧色
- 赧:羞惭脸红。面带愁容和愧色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10回:“宋江、卢俊义出内,卸了公服檏头,上马回营,面有愁颜赧色。”语法:愁颜赧色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形貌。
- 3 下气怡色
- 形容气色和悦,态度恭顺。同“下气怡声”。出处:《礼记 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语法:下气怡色作宾语、状语;用于处事。示例:且如孝子事亲,须是下气怡色,起敬起孝。《朱子语类》卷七四
- 4 得而复失
-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语法:得而复失作谓语、定语;用于事物等。示例:清·石玉昆《续小五义》第68回:“再说宝物得而复失,大大不利。”
- 5 天姿国色
- 天姿:天生的姿色;国色:女子美色冠绝全国。旧时形容女子容貌极美。出处:《公羊传 昭公三十一年》:“颜夫人者,妪盈女也,国色也。《汉武帝内传》:“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语法:天姿国色作谓语、宾语;形容女子貌美。示例:俺安禄山,前往曲江,恰好遇着三国夫人,一个个天姿国色。(清 洪升《长生殿 褉游》)
- 6 失道寡助
- 道:道义;寡:少。做事违反正义的人,一定得不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语法:失道寡助复句式;作定语、分句;含贬义。示例:毛泽东《论持久战》:“由于中国战争的进步性、正义性而产生出来的国际广大援助,同日本的失道寡助又恰恰相反。”
- 7 怡颜悦色
- 犹和颜悦色。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六回:“行者又道:‘汝等莫顺口儿答应,等我去了,你就不来奉承。看师父的,要怡颜悦色;养白马的,要水草调匀;假有一毫儿差了,照依这个样棍,与你们看看!’”语法:怡颜悦色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8 当行本色
- 当行:内行。指内行并且是本来面貌。后亦指精通本行,而且成绩特别突出。亦作“当行出色”。出处:明·王骥德《曲律·杂论》:“禅道在妙悟,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语法:当行本色作宾语、定语;用于作文等。
- 9 亡魂失魄
- 魂、魄:旧指人身中离开形体能存在的精神为魂,依附形体而显现的精神为魄。形容惊慌忧虑、心神不定、行动失常的样子。出处:元·无名氏《看钱奴》第二折:“饿的我肚里饥失魂丧魄,冻的我身上冷无颜落色。”语法:亡魂失魄作定语、状语;指惊慌失措。示例:孔子好象受了当头一棒,亡魂失魄的坐着,恰如一段呆木头。(鲁迅《故事新编 出关》)
- 10 失口乱言
- 说了不该说的话出处:《礼记·表记》
- 11 丧失殆尽
- 12 惊涛怒浪
- 同“惊涛骇浪”。出处: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语法:惊涛怒浪作宾语、定语;形容波涛汹涌。示例:清·余杏《新滩观捕鱼歌》:“君不见新滩奇险天下闻,惊涛怒浪如山立。”
- 13 惊采絶艳
- 指文采惊人,辞藻华美。出处: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故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语法: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赞叹示例:因暇[余]熟读长吉诗,刺其文字之惊采绝艳,一一汇录。
- 14 差以毫厘,失之千里
- 开始时虽然相差很微小,结果会造成很大的错误。出处:《礼记·经解》:“《易》曰:‘君子慎始,差若毫厘,缪以千里。’”语法:差以毫厘,失之千里作宾语、分句;用于强调不能有一丝差错。示例:测绘工作常是差以毫厘,失之千里,因此一定要十分准确,绝不能粗心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