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非而泽简介
顺非而泽的意思
解释:
顺从错误言行且加以润饰。
出处:
西汉·戴圣《礼记·王制》:“学非而博,顺非而泽。”
语法:
顺非而泽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严复《救亡决论》:“乡壁虚造,顺非而泽,持之似有敌,言之若成理。”
成语造句
- 1.向壁虚造,顺非而泽,持之似有故,言之若成理。
- 2.追问其故,孔子详述了少正卯的“五宗罪”——心达而险、行僻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简单点说就是“思想言论罪”。
- 3.“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辨,记丑而博,顺非而泽。
- 4.行伪而奸、言伪而辩、学非而博、顺非而泽以疑众,杀。
- 5.有人说“解读网络舆情,切莫入了‘言伪而辩’的歪道”,切莫入了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的歪道。
顺非而泽相关词语
- 1 口惠而实不至
- 惠:给人以好处;至:到。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语法:口惠而实不至复句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示例:河间冯树柟,粗通笔札,落拓京师十余年,每遇机缘,辄无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实不至。(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 2 终非池中物
- 池中物:比喻蛰处一隅、脚无大志的人。比喻总有出头的一天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周瑜传》:“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语法:终非池中物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面墙而立
- 比喻不学之人,如面对墙壁而立,一无所见。出处:《尚书·周官》:“不学墙面。”孔安国传:“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语法:面墙而立作宾语、定语;指一无所知。示例:古今成败,不可不知,退朝之暇,念观典籍,面墙而立,不成人也。(《晋书 凉武昭王李玄盛传》)
- 4 闻风而兴
- 见“闻风而起”。出处:明·李贽《读史汇·储瓘》:“后泰州有心斋先生,其闻风而兴者欤。”语法:闻风而兴作谓语;形容反应迅速。
- 5 瞠目而视
- 瞠目:瞪大眼睛。瞪大眼睛看着。出处:宋 洪迈《夷坚丁志》:“西边房门又开,一妇人衫裙俱青,抱婴儿以出,亦瞠目而视。”语法:瞠目而视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形容十分惊异或恐惧。示例:他乍听众人说话,也不甚解,只瞠目而视,不敢搀言。
- 6 小学而大遗
- ◎ 小学而大遗xiǎo xué ér dà yí[learning trivials while giving up imporeance] 小的方面则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小,指不知句读;大,指不解疑难问题。而,转折连词,可是。遗,弃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唐·韩愈《师说》
- 7 相机而行
- 相机:观察当时情况。看当时的具体情况而决定自己的行动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39回:“某当与主公同往,相机而行,自有良策。”语法:相机而行作谓语;同“见机行事”。示例: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04回:“相机而行,大概以坚守为主,必贼人实有间可乘。”
- 8 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 要想人家不知道,除非自己不去做。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第21卷:“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为。’”语法:若要不知,除非莫为作宾语、分句;指干了坏事终究要暴露。示例: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12回:“常言:‘若要不知,除非莫为’。”
- 9 为非作歹
- 做种种坏事。为:做;歹:指坏事。出处:元 尚仲贤《柳毅传书》第二折:“我且拿起来,只一口将他吞于腹中,看道可还有本事为非作歹哩。”语法:为非作歹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说的是好话,不过叫你心里留神,并没叫你去为非作歹。(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 10 品而第之
- 品:品评,区分;第:等第,等级。品评优劣而后确定他的等级。出处:《晋书 苻坚载记上》:“坚亲临太学,考学生经义优劣,品而第之。”
- 11 袍泽之情
- 指战友之情,患难之情,生死与共。
- 12 非请莫入
- 13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语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14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语法: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