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怒浪简介
惊涛怒浪的意思
解释:
同“惊涛骇浪”。
出处:
宋·韩拙《论观画别识》:“巅崖峻壁之间,一水飞出,如练千尺悬洒于万仞之下,有惊涛怒浪,涌竑腾沸,喷溅漂流。”
语法:
惊涛怒浪作宾语、定语;形容波涛汹涌。
示例:
清·余杏《新滩观捕鱼歌》:“君不见新滩奇险天下闻,惊涛怒浪如山立。”
成语造句
- 1.再恋狂刀眼里徒然射出一道血光,一股如惊涛怒浪般的气势从他身上爆发而出,空气中都充斥了一股难言的压抑。
- 2.向前拍出,如惊涛怒浪般的劲波此起彼伏,直问颜啸飞胸前荡来。
- 3.‘惊涛怒浪永不休,安居一隅十五载。
- 4.刀自下而上,砍上了天,天空有雨,雨水和刀猛烈撞击形成一条水箭,直射地面上的泥水,瞬间卷起惊涛怒浪夹杂着泥土的芬芳铺天盖地的向叶桐舟掩去,气势如虹。
- 5.惊涛怒浪,虽是气势恢宏,却亦是借力而出。
- 6.火焰怪兽、大船、长剑、戈矛、洪钟、棋盘、山峦、洪流、星辰,霞光四射,火焰滔天,浩浩荡荡,足足有数百人高,仿佛惊涛怒浪,卷向皇无极。
惊涛怒浪相关词语
- 1 骇目惊心
-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语法:骇目惊心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示例:[包兴]不觉骇目惊心,失声道:‘哎哟……这是那里来的刀。’《三侠五义》第三八回
- 2 惊魂动魄
- 形容十分恐惧出处: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语法:惊魂动魄作谓语、定语;指恐惧。示例: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2回:“众妖妇久知冷于冰名姓,听了这三个字,无不惊魂动魄。”
- 3 狂涛骇浪
- 比喻剧烈的社会运动出处:清 梁启超《近代第一女杰罗兰夫人传》:“其立于城上之罗兰夫人及狄郎的士党,遂不得不为狂涛骇浪之所淘尽矣。”语法:狂涛骇浪作宾语;指社会运动。示例:我和诸同志当时也是飘流震荡于这种狂涛骇浪之中。瞿秋白《饿乡纪程》
- 4 耽惊受怕
- 担受惊吓出处:元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语法:耽惊受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了海阔一个家业,耽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
- 5 得之若惊
- 形容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出处:《老子》第十三章
- 6 风平浪静
- 风已平息;浪已安静。指江河湖海里没风浪;显出一时安闲宁静的景象。也比喻事情平息;恢复沉静。出处:宋 杨万里《泊光口》:“风平浪静不生纹,水面浑如镜面新。”语法:风平浪静联合式;作定语、补语、谓语;比喻事情平息。示例:有孩儿在这里,不要怕他,包管风平浪静。(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八回)
- 7 惊慌无措
- 同“惊惶失措”。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语法:惊慌无措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所措。示例:金玉舟《赵匡胤》第13章:“刘承佑吓得惊慌无措,急忙召苏逢吉共议应对之策。”
- 8 推波助浪
- 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的声势和发展,扩大影响
- 9 老羞成怒
- 由于羞愧到了极点,下不了台而发怒。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那一个老羞成怒,就假公济私,把他参改,拿问在监。”语法:老羞成怒连动式;作谓语、定语;指因羞愧恼恨而发怒。示例:那家伙老羞成怒,逼着她往前走。(梁斌十三《红旗谱》)
- 10 怒猊抉石,渴骥奔泉
- 猊:狻猊,即狮子;抉:踢开;骥:骏马。如愤怒的狮子踢开石头,口渴的骏马奔向泉水。形容书法遒劲奔放出处:《唐书·徐浩传》:“尝书四十三幅屏,八体皆备,如怒猊抉石,渴骥奔泉。”语法:怒猊抉石,渴骥奔泉作定语、分句;形容书法。
- 11 涛澜汹涌
- 形容波涛翻滚的样子。出处:宋·苏辙《黄州快哉亭记》:“涛澜汹涌,风云开阖。”
- 12 作浪兴风
- 掀起风浪。比喻制造事端。出处:《再生缘》第七十四回:“[郡主]心中本有些须醋,被江妈,作浪兴风煽惑他。”语法:作浪兴风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二回:“不过身子太大,偶一转侧,就免不了作浪兴风。”
- 13 兴风作浪
- 比喻煽动情绪;挑起事端。作:兴起。出处:元 无名氏《锁魔镜》第一折:“嘉州有冷,源二河,河内有一健蛟,兴风作浪,损害人民。”语法:兴风作浪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头两天见姊夫同前任不对,他便于中兴风作浪,挑剔前任的帐房。(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一回)
- 14 神怒鬼怨
- 怨:怨恨。形容因作恶多端,使鬼神都愤怒出处:明·许仲琳《封神演义》第27回:“皇后谏陛下造此惨刑,神怒鬼怨,屈魂无申。”语法:神怒鬼怨作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