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魂动魄简介
惊魂动魄的意思
解释:
形容十分恐惧
出处:
清 陈确《示儿帖》:“《易》曰:‘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罪大而不可解。’每读《易》至此,未尝不惊魂动魄,心胆堕地也。”
语法:
惊魂动魄作谓语、定语;指恐惧。
示例: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72回:“众妖妇久知冷于冰名姓,听了这三个字,无不惊魂动魄。”
惊魂动魄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惊心动魄
成语造句
- 1.摇晃着沉重而昏晕的大脑,回想着昨天惊魂动魄的情形不由的陷入其中。
- 2.隐约的,张基正听见九支弩箭破空的厉啸声,惊魂动魄。
- 3.此时,双方九个人一拥而上,上演了一场惊魂动魄,精采绝伦的的决斗。
- 4.这小少爷自己在房间许久不见出来,此刻突然发声大笑,虽然说不上什么惊魂动魄但也是蛮瘆人的,莫不是出了什么意外。
- 5.刚刚出了人命,此时又忽然出现这个声音,不得不让他惊魂动魄。
- 6.霍宗奇同样神色震动,一脸的惊魂动魄。
惊魂动魄相关词语
- 1 不动声色
- 动:变动;声:说话的声音;色:脸色。内心活动丝毫没有在语言和神情上流露出来。形容镇静、沉着。也作“声色不动”、“不露声色”。出处:宋 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语法:不动声色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在紧急情况下不改变声色。示例:他也不动声色,勤勤慎慎办他的公事。(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 2 耽惊受怕
- 担受惊吓出处:元刘致《端正好 上高监司》:“受官差在旅途,耽惊受怕过朝暮,受了五十四站风波苦。”语法:耽惊受怕联合式;作谓语;含贬义。示例:休听那算命的胡说,撇了海阔一个家业,耽惊受怕,去虎穴龙潭里做买卖!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
- 3 昼伏夜动
- 白天埋伏,夜晚活动。出处:《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不穴于寝庙,畏人故也。”语法:昼伏夜动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4 动如参商
- 参、商:星名。参星出西方,商星出东方,二星此出彼没,不同时在天空中出现。比喻长时间的分离难以会面,如参星出西方,商星出东方。出处:唐·杜甫《赠卫八处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语法:动如参商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得之若惊
- 形容过多地考虑自己的利益出处:《老子》第十三章
- 6 惊慌无措
- 同“惊惶失措”。出处:明·郭勋《英烈传》第29回:“更深夜静,不提防汉兵直抵矶下,鼓噪而前,惊慌无措。”语法:惊慌无措作谓语、状语;指不知所措。示例:金玉舟《赵匡胤》第13章:“刘承佑吓得惊慌无措,急忙召苏逢吉共议应对之策。”
- 7 血气未动
- 血气:血性,指生命;动:变动。形容没有重病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瘠则甚矣,而血气未动。”语法:血气未动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8 声动梁尘
- 形容歌声嘹亮动人。出处:汉·刘向《别录》:“汉兴,鲁人虞公善雅乐,发声尽动梁上尘。”语法:声动梁尘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听了他那声动梁尘的歌声,我陶醉了
- 9 肉跳心惊
- 形容担心祸事临头或遇到非常可怕的事,十分害怕不安。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语法:肉跳心惊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贬义。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101回:“凤姐此时肉跳心惊,急急的向秋爽斋来。”
- 10 变动不居
- 指事物不断变化,没有固定的形态。出处:《易系辞下》:“《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孔颖达疏:“言阴阳六爻更互变动,不恒居一体也。”语法:变动不居作谓语、定语;指事物不断变化。示例:发现和掌握规律,就是从个别中找到了一般,从变动不居的现象中找到了相对稳定的本质。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 11 吃惊受怕
- 受惊骇。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42回:“老父惊恐,宋江做了不孝之子,负累了父亲吃惊受怕。”语法:吃惊受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 12 魂不著体
-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师师闻道,吓得魂不著体。”语法:魂不著体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恐惧等。
- 13 骇目惊心
- 使人见到非常震惊。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修鳞》:“平地水深数丈,树头牵夫藻荇,舵尾压于楼台,骇目惊心,声如万马。”语法:骇目惊心作谓语、定语;形容事态严重。示例:[包兴]不觉骇目惊心,失声道:‘哎哟……这是那里来的刀。’《三侠五义》第三八回
- 14 魂销魄散
- 吓得连魂魄都离开人体飞散了。形容惊恐万分,极端害怕。同“魂飞魄散”。出处: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二十六回:“众官一见,俱皆魂销魄散,目荡神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