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汉惜好汉简介
好汉惜好汉的意思
解释:
惜:爱惜。指才能品行相同的人互相敬重
出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2回:“我与将军以勇力齐名,好汉惜好汉,何忍自相戕贼乎?”
语法:
好汉惜好汉作宾语、定语;用于发现与爱惜人才。
示例:
清·吴璿《飞龙全传》第七回:“自古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若无半点儿本领,怎敢在兄长跟前夸口?”
好汉惜好汉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惺惺惜惺惺
成语造句
- 1.古人有言,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 2.他们还真是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啊!这才是真正的不打不相识!
- 3.这就是高手过招,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 4.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
- 5.好汉惜好汉,比武下来,尤作勋和李建结成互帮对子,年底双双当选“十佳风采人物”。
- 6.明檀性格跳脱飞扬,十一王子粗犷豪迈,吵闹中倒也是惺惺惜惺惺,好汉惜好汉地生出难得的友谊。
英语翻译
- 英语:
Heroes are attracted to heroes.
好汉惜好汉相关词语
- 1 在所不惜
- 惜:吝惜。决不吝惜。出处:清 金念劬《避兵十日记》:“果能摆城固守,区区民房原在所不惜。”语法:在所不惜动宾式;作谓语;形容不吝啬。示例:当祖国需要我们的时候,即使赴汤蹈火,我们也在所不惜。
- 2 乐善好义
- 谓乐于行善,喜好正义。出处:宋·曾巩《与杜相公书》:“伏以阁下朴厚清明,谠直之行,乐善好义,远大之心,施于朝廷,而博见于天下。”语法:乐善好义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世。示例:明·宋濂《龙渊义塾记》:“陈京兄弟,乐善好义,以助其成。”
- 3 好施乐善
- 施:给予;乐:喜欢;善:好事。喜欢做善事和施舍,指乐于行善,喜欢施舍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25卷:“再说施家,自从施济存日,好施乐善,囊中已空虚了。”语法:好施乐善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心地善良。
- 4 轻财好施
- 指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志·朱据传》:“谦虚接士,轻财好施,禄赐虽丰而常不足用。”语法:轻财好施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很大方。示例:明·无名氏《包青天奇案》第八卷:“姓翁名健,家资甚富,轻财好施。”
- 5 嫌好道恶
- 见“嫌好道歉”。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五十二回:“小弟生性喜欢养几匹马,他就嫌好道恶的,说着蹋了他的院子。”语法:嫌好道恶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等。
- 6 好善恶恶
- 见“好善嫉恶”。出处:《说岳全传》第七三回:“好善恶恶,人人如此。”语法:好善恶恶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
- 7 良宵好景
- 美好的夜晚和景色。同“良宵美景”。出处:明 无名氏《认金梳》第三折:“我与你捧瑶殇酒满倾,今日个堪赏玩在公厅,休辜负良宵好景。”语法:良宵好景作宾语;指夜晚。
- 8 惜指失掌
- 惜:吝惜。因舍不得一个指头而失掉一个手掌。比喻因小失大。出处:《南史 阮佃夫传》:“佃夫拂衣出户,曰:‘惜指失掌邪?’”语法:惜指失掌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我们不能干惜指失掌的时期
- 9 好施小惠
- 施:给予;惠:仁慈。喜欢给别人小恩小惠出处:《旧五代史·王峻传》:“峻贪权利,多机数,好施小惠,喜人附己。”语法:好施小惠作谓语、定语;用于为人。
- 10 楚界汉河
- 楚、汉相争中双方控制地区之间的地界与河流。后常比喻战争的前线。出处: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6回:“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语法:楚界汉河作宾语;比喻战争的前线。示例:霎时间烟焰冲霄……仿佛枪林弹雨,依稀楚界汉河。(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十六回)
- 11 惜孤念寡
- 惜:爱惜。爱怜孤寡出处:元·张廷玉《看钱奴》第一折:“盖寺建塔,修桥补路,惜孤念寡,敬老怜贫,我可也舍的,则是圣贤可怜见我。”语法:惜孤念寡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12 爱惜羽毛
- 羽毛:比喻人的声望。比喻为珍惜自己的名声,行事十分谨慎。出处:西汉 刘向《说苑 杂言》:“夫君子爱口,孔雀爱羽,虎豹爱爪,此皆所以治身法也。”语法:爱惜羽毛动宾式;作谓语;比喻珍惜自己的名声。示例:灰鹤与他都是高傲的,爱惜羽毛的,而他与它们的高傲只是一种姿态而已,没有用,没有任何的用。(老舍《四世同堂》五十)
- 13 不惜代价
- 为得到某种东西或实现某个目标而不吝惜付出钱物、精力等出处:林斤澜《山深海阔》:“如若过于勉强,甚至到了不惜代价的地步,我一定是劝他淡薄些。”语法:不惜代价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他不惜代价,为的是巴结领导讨个官做
- 14 言归于好
- 言: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归于:回到。指重新和好。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语法:言归于好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人或组织等之间。示例:郭沫若《再谈郁达夫》:“我们几位老朋友,尽管闹翻过一次,结果还是言归于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