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权通变简介
应权通变的意思
解释:
谓顺应机宜,采取变通的措施。
出处:
晋·习凿齿《汉晋春秋》:“昔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语法:
应权通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示例: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73回:“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
应权通变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通权达变
成语造句
- 1.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
- 2.若应权通变,以宁靖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敢虑常宜,以防后悔。
- 3.若应权通变,以宁静圣朝,虽赴水火,所不得辞,辄顺众议,拜受印玺,以崇国威。
- 4.不过诸葛亮是从反魏大局出发,并不拘泥于这种表面文章,这倒是他应权通变,深思远益之处。
- 5.若孝文卑辞匈奴,先帝优与吴盟,皆应权通变,弘思远益,非匹夫之为忿者也。
应权通变相关词语
- 1 云集响应
- 大家迅速集合在一起,表示赞同和支持。出处: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嬴粮而景从,山东豪杰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语法:云集响应作谓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2 同声之应
- 应:应和。同类的事物相互感应。指志趣、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响应,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出处:朱自清《白采的诗——羸疾者的爱》:“这里深入显出的工夫,使这样奇异的主人公能与我们亲近,让我们逐渐的了解他,原谅他,最后和他作同声之应。”语法:同声之应作宾语;指意气相投。
- 3 通天达地
- 犹言顶天立地。出处:《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三六回:“俺是通天达地,有一无二,带管本山山寨头名寨主女将军。”语法:通天达地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4 权欲熏心
- 权力的奢望迷住了心窍语法:权欲熏心作谓语、定语;指人爱好权力。示例:他这个人权欲熏心,为了权力不择手段
- 5 至死不变
- 至:到。到死都不变。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中庸》:“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语法:至死不变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示例:他效忠祖国的心至死不变。
- 6 权倾中外
- 权势压倒朝廷内外。形容权势极大。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02回:“视秦王之丧,愈加众盛,正是‘权倾中外,威振诸侯’。”语法:权倾中外作谓语、定语;用于官场。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15回:“他出为大将,曾平江南,人为丞相,官居仆射,宠寇百僚,权倾中外。”
- 7 竹径通幽
- 竹:竹林;径:小路;幽:指深远僻静之处。弯曲的小路,通到幽深僻静的地方。同“曲径通幽”。
- 8 丧权辱国
- 丧:丧失;辱:屈辱;耻辱。丧失主权;使国家蒙受耻辱。出处:郭沫若《中国史稿》第五编第一章第一节:“一字不易地接受了璞鼎查提出的条款,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语法:丧权辱国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清政府腐败无能,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行条约。
- 9 识时通变
- 见“识时达变”。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尔祖子文,为楚名臣,识时通变。”语法:识时通变作谓语、宾语、定语;指认清时势。示例:清·刘大櫆《送侈县改官凤阳序》:“维侯识时通变,因土宜,顺民性,宽不坏法,猛不戏民。”
- 10 变化莫测
- 变化很多,不能预料。出处:明 焦竑《玉堂丛语 文学》:“其为文数百千言,援笔立就,雄浑高古,变化莫测。”语法:变化莫测作谓语、宾语;形容变化多而不定。示例: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四卷:“七十二座天门阵变化莫测,昼则凄风冷雨,夜则鬼哭神号。”
- 11 情随境变
-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变化出处:明·袁宏道《叙小修诗》:“曾不知情随境变,字遂情生。”语法:情随境变作谓语、分句;形容人的思想感情。
- 12 万应灵药
- 能治各种病的灵药。比喻能解决任何问题的好办法。出处:鲁迅《花边文学 看书琐记(二)》:“不过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语法:万应灵药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同灵丹妙药。示例:邓小平《关于经济工作的几点意见》:“只能说比较好,要说完全正确,我看办不到,万应灵药我们不可能找到,还要看以后的实践。”
- 13 穷则思变
- 行不通没办法时就设法改变现状。出处:《周易 系辞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语法:穷则思变复句式;作谓语、定语、分句;含褒义。示例:唐 陆贽《论左降官准赦合量移事状》:“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 14 随俗为变
- 俗:风俗。到什么地方就随什么风俗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扁鹊列传》:“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语法:随俗为变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陶铸《崇高的理想》:“扁鹊深入民间,‘周游列国’,‘随俗为变’,解除人民疾病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