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简介
而立之年的意思
解释:
三十岁的代称。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语法:
而立之年偏正式;作定语、状语;指30岁。
示例:
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成语造句
- 1.到了而立之年的姐姐,更加勤奋好学。
- 2.到了而立之年的歌德更加发奋读书,所以他在后来创作了不少作品。
- 3.他刚到而立之年,就已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 4.他还未进而立之年,却成天暮气沉沉,一副老人的神态。
- 5.我因家境穷困,所以而立之年仍然中馈犹虚。
- 6.父母从而立之年“唠叨”到白发鬓鬓。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到现在快七十岁没能推销出仁政,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英语翻译
- 英语:
thirty years of age
而立之年相关词语
- 1 后顾之虑
- 顾:回视;后顾:回过头照顾。指来自后方或家里的忧患出处:宋·刘弈《上韩范二招讨书》:“贼无后顾之虑,长驱而来。”语法:后顾之虑作宾语;指后方的忧患。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他此去没有后顾之虑,专心一致对付公事,当然无往不利。”
- 2 弃之如敝屐
- 敝:破;屣:鞋。象扔破鞋一样把它扔掉。比喻毫不可惜地抛弃掉。出处:《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屣)也。”语法:子食汉禄三世,而一旦弃之为敝屣。 ★明·赵弼《三贤传》示例:子食汉禄三世,而一旦弃之为敝屣。(明 赵弼《三贤传》)
- 3 升斗之禄
- 比喻微薄的俸禄出处:《汉书·梅福传》
- 4 不可同日而语
- 不能放在同一时间谈论。形容不能相提并论,不能相比。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语法:不可同日而语复句式;作谓语;形容不能相比。示例: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改革开放前相比,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 5 容身之地
- 指安身的地方。
- 6 蜂拥而来
- 像蜂群似的拥挤着过来。形容许多人一起过来。出处:《史记·项羽本纪》:“陈涉首难,豪杰蜂起。”语法:蜂拥而来作谓语、定语;指杂乱。示例:又等了一会子,方见胡统领打着灯笼火把,一路蜂拥而来。(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 7 死而后生
- 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即置之死地而后生。
- 8 萧墙之变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产生于家中的祸乱,比喻由内部原因所致的灾祸、变乱出处:《金史·后妃传·熙宗悼平皇后》:“海陵本怀觊觎,因之疑畏愈甚,萧墙之变,从此萌生矣。”语法:萧墙之变作宾语;指内部发生祸乱。
- 9 归之若流
- 比喻人心所向出处:《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 10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 君子:泛指品德高尚的人。指有志之士报仇雪恨不必性急,等待时机再动手出处:《儿女风尘记》:“孩子,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你把这笔账牢牢地记在心里!”语法: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示例: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待时机成熟再说
- 11 翩翩年少
- 比喻男子年少俊秀,文采风流示例:回想当年他翩翩年少,不知有多少女孩子为他倾倒。
- 12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出色的事物容易招致非议出处:三国·魏·李康《运命论》:“故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语法: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示例:凌力《少年天子》第二章:“在他们那行,难得有他这么干净的。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他日后的路正难走呢!”
- 13 戞然而止
- 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 14 绳之以法
- 绳:准绳;引申为制裁;之:代词代犯法的人;以:用;拿;法:法律;法令。用法律作准绳;给予制裁。出处:汉 冯衍《上疏自陈》:“以文帝之明而魏尚之忠,绳之以法则为罪,施之以德则为功。”语法:绳之以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示例:对于那些目无法纪的人,必须绳之以法,才能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