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世之珍简介
稀世之珍的意思
解释:
世间罕见的珍宝。比喻极宝贵的东西
出处:
宋·黄休复《益州名画录》:“当时卿相及好事者,得居寀图障卷簇,家藏户宝,为稀世之珍。”
语法:
稀世之珍作宾语;指稀罕的东西。
示例:
李国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一章:“三尺冰下,捉出鱼来,那才是稀世之珍。”
稀世之珍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希世之珍
成语造句
- 1.藏稀世之珍渺视天下瑰宝少,文宝斋璞金浑玉珠光宝气货真价实。
- 2.癸龙喷火,水池红波,我还看见殿里的情形,金银珠宝不计其数,王葫芦死得并不冤枉,因为里面的稀世之珍,是你们这辈子也不曾见过的。
- 3.时间会刺破青春底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底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横扫的镰刀。
- 4.时间会刺破青春表面的彩饰,会在美人的额上掘深沟浅槽;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那横扫的镰刀。莎士比亚
- 5.此书传世数百年,却从未有人真正得到过,既使是残缺不全的碧血残帖,也是稀世之珍。
- 6.大红袍茶树为千年古树,稀世之珍。
英语翻译
- 英语:
bird of wonder
稀世之珍相关词语
- 1 要害之地
- 要害:人体上能致命的部位,比喻军事上处于至关重要位置的地方。多比喻军事战略要地。亦作“要害之处”。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83回:“凡东北一带要害之地,皆其统辖,声势强盛。”语法:要害之地作主语、宾语;指重要的地方。示例: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这要害之地
- 2 百里之才
- 百里:方圆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圆百里地区的人才出处: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7回:“庞士元非百里之才。”语法:百里之才作宾语;称才能平常的人。
- 3 松柏之茂
- 比喻长青不衰。出处:《诗经·小雅·天保》:“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语法:松柏之茂作宾语;用于比喻句。示例:晋·陈寿《三国志·魏志·王昶传》:“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
- 4 上之所好,下必从之
- 好:喜爱。在上的人喜欢什么,在下的人就一定会跟着做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语法:上之所好,下必从之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北史·李彪传》:“夫上之所好,下必从之。故越王好勇而士多轻死,楚王好瘠而国有饥人。”
- 5 皮相之谈
- 指只看外表,不求深入理解的肤浅见解出处:朱自清《经典常谈·诗》:“钟嵘说他“源出于《小雅》”,似乎是皮相之谈。”语法:皮相之谈作主语、宾语;指肤浅看法。示例:这个讲题虽是冠冕堂皇,可是其论点和论据却只是皮相之谈。
- 6 损之又损
- 形容极为谦虚。出处:《庄子 知北游》:“故曰为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语法:损之又损作谓语、定语;指十分谦虚。示例:真理虽然顿达,此情难以卒除。须长觉察,损之又损,如风顿止,波浪渐停。(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二)
- 7 济世爱民
- 济:救助,接济;爱:关爱。匡济艰危世道,恤爱苦难民众出处:明·屠隆《昙花记·辞家访道》:“我本清泰世间奇男子,济世爱民,扶危定难。”语法:济世爱民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救助民众。
- 8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
- 妖孽:妖魔鬼怪。国家将要灭亡必定有某种征兆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中庸》:“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语法: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 看见了同没有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有听见一样。形容不重视,不注意。同“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出处:战国·宋·庄周《庄子·知北游》:“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语法: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明·吕坤《呻吟语》第三卷:“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岂无风雨雷霆,亦只时发间出。”
- 10 冲风之末
- 冲风:疾风。强风吹到了尽头。比喻原来很强的力量已经衰弱,不可能发挥什么作用。出处:《史记·韩安国列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橹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 近义成语:强弩之末。
- 11 蚁聚之兵
- 像蚂蚁一样乱纷纷地聚集在一起的军队。比喻没有组织纪律、没有战斗力的军队或一群人。
- 12 莫逆之友
- 莫:没有;逆:抵触。指非常要好或情投意合的朋友出处:《周书·张轨传》:“与乐安孙树仁为莫逆之友,每易衣而出。”语法:莫逆之友作宾语;指好朋友。
- 13 伯仲之间
- 伯仲:兄弟长幼的顺序;老大、老二。就像弟兄们一样。比喻不相上下。出处:三国 魏 曹丕《典论 论文》:“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语法:伯仲之间偏正式;作谓语、补语;用于两人才能、势力不相上下。示例: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唐 杜甫《咏怀古迹》诗)
- 14 向隅之泣
- 向隅:面朝屋子的角落。形容因得不到机会而失望哭泣出处:宋·陈亮《谢陈侍郎启》:“宁失不经,忍视向隅之泣。”语法:向隅之泣作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明·袁宏道《乞归稿》:“因思区区浮名,何益人毛发事,而使七八十老人,有向隅之泣,其若良心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