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犬不闻简介
鸡犬不闻的意思
解释:
形容极为荒凉冷僻。
出处:
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09回:“凡冲要通衢大路,都没一个人烟,静悄悄地,鸡犬不闻,就要一滴水,也没喝处,那讨酒食来?”
语法:
鸡犬不闻作宾语、定语;指荒凉冷僻。
成语造句
- 1.据说起义军每打开一个城池,都是杀的尸体横市井,血满街衢,城中鸡犬不闻,尸骸山积。
- 2.河东岸的小村庄却满目疮痍、破败不堪、鸡犬不闻,大多数沿河的村庄都少有人声、一片死寂。
- 3.整个秀水驿都像是一个被世人遗弃的角落,鸡犬不闻寂无人声。
- 4.必要僻静鸡犬不闻之处,外边又要知音道友,不要一个闲杂人来到,恐防惊散元神。
- 5.整个雾柳镇静寂得让人心慌,偌大的镇子鸡犬不闻,随处可见魔兽们肆虐后的场景,空气里都残留着它们血腥的气息。
- 6.欧阳漓闭上眼睛,仿佛看到阴云低垂的四野,田地荒芜,房舍坍塌,鸡犬不闻,杳无人迹,满目萧然,惟有阴风低号,一派凄苦。
鸡犬不闻相关词语
- 1 一毛不拔
- 连一根汗毛也不肯拔出来。形容为人十分吝啬;自私。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上》:“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语法:一毛不拔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沈姑娘,你也太拿老了!叫我们管山吃山,管水吃水,都象你这一毛不拔,我们喝西北风。(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
- 2 树欲静而风不停
- 原比喻事情不能如人的心愿。现也比喻阶级斗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树欲静而风不止”。出处:《孔子家语·致思》:“树欲静而风不停,子欲养而亲不待。往而不来者,年也;不可再见者,亲也。”语法:树欲静而风不停作宾语、分句;指身不由己。
- 3 刺促不休
- 刺促:劳碌、繁忙。繁忙劳碌,不肯停息。旧多用于形容勤于公务。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政事》:“山公以器重朝望。”注引王隐《晋书》:“和峤刺促不得休。”
- 4 盛德不泯
- 盛德:美盛的品德;泯:灭。美盛的德行永远不会泯灭。指品德高尚的人永世受人崇敬出处:南朝·宋·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语法:盛德不泯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5 不分胜败
- 指双方势均力敌,分不出高低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69回:“两个在战场上斗到五十余合,不分胜败。”语法:不分胜败作谓语;指势均力敌。示例:周立波《暴风骤雨》第一部:“力气再大也不行,两下里不分胜败。”
- 6 义不屈节
- 节:节操。为了追求正义,决不失去节操。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未及天明,一连数次,报说关公夜走临沮,为吴将所获,义不屈节,父子归神。”
- 7 知命不忧
- 识天命者无忧虑。出处:《周易 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语法:知命不忧连动式;作宾语;指识天命者无忧虑。示例:明·刘基《愁鬼言》:“达人大观,知命不忧。”
- 8 不郞不秀
- 不稂不莠。比喻不成材。
- 9 闻风逃遁
- 听到一点风声就逃得远远的出处:明·徐渭《英烈传》
- 10 比众不同
- 与大家相比,大不一样。出处:明 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回:“原来悟空筋斗云比众不同,十分快疾,把个金星撇在脑后,先至南天门外。”语法:比众不同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出色。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32回:“真个是皇亲国戚,比众不同。”
- 11 军不血刃
- 兵器上没有血。谓未交锋就取得胜利。出处:三国·蜀·诸葛亮《为后帝伐魏诏》:“故鸣条之役,军不血刃,牧野之师,商人倒戈。”语法:军不血刃作定语、状语;形容未经交战就取得胜利。
- 12 噤口不言
- 闭着嘴不说话出处:《寄白龙洞刘道人》
- 13 狗彘不食其
- 人极其卑鄙龌龊。出处:《汉书·元后传》
- 14 忐忑不安
- 心里七上八下安定不下来。忐忑:心神不安定。出处: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九卷:“两道听了这话,心里忐忑不定。”语法:忐忑不安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母亲谨慎地窥视着一切动静,心里忐忑不安,她怕有人出卖星海。(冯德英《苦菜花》第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