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言路简介
杜绝言路的意思
解释:
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出处:
《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语法:
杜绝言路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杜绝言路的近反义词
- 反义词
- 广开言路
成语造句
- 1.十月间,鸩杀少帝,剖剐伍孚,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闻。
- 2.李林甫是口蜜腹剑的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
- 3.更有甚者,当今朝堂,奸相大权独揽,专横自恣,杜绝言路,蒙蔽圣听。
- 4.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擅收立杀,不俟报国。
- 5.林甫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
- 6.李林甫在宰相任内,凭着玄宗的信任,专权用事达十九年,杜绝言路,排斥忠良,以致庙堂贤能之人日少。
杜绝言路相关词语
- 1 绝德至行
- 绝、至:极,尽。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行。出处:宋·王安石《上宋相公书》:“然绝德至行,九州四海所共矜式。”
- 2 无可讳言
- 讳言:不敢说或不愿说。没有什么不可以直说的。指可以坦率地说。出处:瞿秋白《饿乡纪程》:“一步一步前进的现象却不能否认,而思想紊乱摇荡不定,也无可讳言。”语法:无可讳言动宾式;作谓语;指可以坦率地说。示例:事实俱在,无可讳言。(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三十五回)
- 3 流言混话
- 无根据无道理的言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他到底念了些什么书!倒念了些流言混话在肚子里。”语法:流言混话作主语、宾语;用于无根据的话。
- 4 不幸而言中
- 不希望发生的事情却被说准真的发生了。出处:《孔子家语 辨物》:“赐不幸而言中,是赐多言。
- 5 敢怒敢言
- 敢于愤怒,又敢于说出来。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语法:敢怒敢言作谓语、定语;指敢说。示例:那计氏虽也还敢怒敢言,当不起晁大舍也敢为敢做。(清 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一回)
- 6 谗言三至
- 意指指谗言多,使人惑乱。
- 7 断港绝潢
- 港:与江河相通的小河;潢:低洼的水坑。比喻错误的无法达到的目的地的道路出处:唐·韩愈《昌黎集·送王秀才序》:“故学者必慎其所道,道于杨、墨、老、庄、佛之学,而欲之圣人之道,犹航断港绝潢,以望至于海也。”语法:断港绝潢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前言往行
- 指前代圣贤的言行。出处:《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语法:前言往行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宋·陆友仁《研北杂志》第四卷:“余生好游,足迹所至,喜从长老问前言往行,必谨识之。”
- 9 直言切谏
- 同“直言极谏”。出处: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朔虽诙笑,然时观察颜色,直言切谏,上常用之。”语法:直言切谏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10 正色危言
- 态度严肃,语言正直,能使人望而生畏。同“正色直言”。出处:《宋史 杜衍等传论》:“迪、曾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语法:正色危言作谓语、状语;用于处事。
- 11 以言为讳
- 谓人们把说话当作忌讳。形容统治阶级对言论箝制之严。出处:《汉书·梅福传》:“间者愚民上疏,多触不急之法,或下廷尉,而死者众。自阳朔以来,天下以言为讳,朝廷尤甚。”颜师古注:“妨人之口,法禁严切。”语法:以言为讳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 12 至理名言
- 至理:最正确的道理;名言:精辟;有价值的话。最正确、最有价值的话。出处:清 李绿园《歧路灯》:“俗语云‘揭债要忍,还债要狠。’这两句话不是圣经传贤,却是至理名言。”语法:至理名言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示例:“你不自轻自贱,人家就不能看轻你”。这话倒说得不错,这也是至理名言。(老舍《鼓书艺人》十二)
- 13 一言抄百总
- 抄:包括;百总:全部。一句话包括了全部,再也不改变。指打定了主意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那知他打定了九牛拉不转的主意,一言抄百总,任是谁说,算是去定了。”语法:一言抄百总作宾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14 河汉吾言
- 河汉:银河,比喻言论虚夸迂阔,不着边际;斯:这。把这话看作不实的言论,不重视出处:清·蒋湘南《与田叔子论古文第二书》:“足下上观千古,博观而约取之,当不河汉吾言。”语法:河汉吾言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