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后实简介
先声后实的意思
解释:
声:声势;实:实力。比喻先用声势挫折敌方士气,然后交战。
出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
语法:
先声后实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例:
臣艾切谓兵有先声而后实者,今因平蜀之势以乘吴,此席卷之时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八回)
先声后实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先声夺人
成语造句
- 1.他用兵先声后实,因此以弱为强,百战百胜。
- 2.或可号称陆军继至,先声后实,俟眉叔等到彼察看情势,再行禀办。
- 3.随后,又用李左车之计,先声后实,"遣辩士奉咫尺之书",不战而下燕城,成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著名战例。
- 4.更率众鸣鼓建旗,逾太行,入上党,先声后实,传檄而定。
- 5.而且,韩信还善待被俘的李左军,听从了他意见,以‘先声后实’,软硬兼施,迫使燕国投降!
英语翻译
- 英语:
proclaim one's might first and then make an actual demonstration of it
先声后实相关词语
- 1 先入为主
- 指先听进的话或先获得的印象;往往在头脑中占主导地位;以后再遇到不同的意见时;就不容易接受。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息夫躬传》:“唯陛下观览古戒,反覆参考,无以先入之语为主。”语法:先入为主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分句;含贬义。示例:见长幼尊卑之节有一定不易之理,先入为主,故后起之私心,终有所顾忌而不敢逞。(清 阮葵生《茶余客话》卷七)
- 2 声闻过实
- 声闻:名誉。名声超过实际出处:元·无名氏《射柳捶丸》第一折:“正所谓声闻过实,君子耻之。”语法:声闻过实作谓语、定语;指名声超过实际。
- 3 秋后算帐
- 指秋收以后结清欠帐。比喻等待时机进行报复出处:王朔《玩儿的就是心跳》:“怕就怕秋后算帐,本来挺明白的事最后也不明白了。”语法:秋后算帐作谓语、宾语、定语;指伺机报复。示例:我们不会抓辫子、打棍子、秋后算帐,你可以放心
- 4 先悉必具
- 纤悉:细微详尽。细微详尽,全都载明。出处:明 归有光《上宋明府书》:“律于发冢之条,如知情买卖器物砖石、薰猩平园之类,纤悉必具。”示例:凡促织之态貌性情,先悉必具。明 袁宏道《蓄促织》
- 5 恐后争先
- 指害怕落后,追求上进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68回:“他却横冲直撞,恐后争先。”语法:恐后争先作谓语;指上进心很强。示例:纸鸢们也欢喜太阳:一个个恐后争先,争先恐后,不断努力,飞扬,向上。郭沫若《女神·心灯》
- 6 置之死地而后已
- 置:放置。一定要害人致死才算完事出处:《上饶集中营·集中营生活散记》:“天哪!人快要死了,还时时提防他会开小差,难道真要‘置之死地而后已’吗?”语法:置之死地而后已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 7 想前顾后
- 顾:看,视。想着前面,又顾虑后面。形容犹豫不决、矛盾重重的状态出处:巴金《春》:“觉民气得没有办法,他不再想前顾后地思索了。”语法:想前顾后作谓语、定语;指顾虑太多。示例:他的想前顾后态度让人受不了
- 8 声势赫奕
- 声势:声威气势;赫奕:显耀盛大的样子。声威气势显耀盛大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二卷:“许氏三兄弟,都做了大官,虽然他不以富贵骄人,自然声势赫奕。”语法:声势赫奕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并且因为是早已营就三窟,又善于钻谋的,所以不多时,也就依然声势赫奕,作恶又如先前一样。”
- 9 秋实春华
- 比喻德行和才华。出处:清 林则徐《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凡尔诸生,各宜踊跃,此日驰驱文囿,竞吐珠零锦粲之词;他年黼黻皇猷,伫收秋实春华之用。”参见“春华秋实”。语法:秋实春华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10 名实不副
- 名:名称;副:相称,相符合。名声和实际不相符。指空有虚名出处:东汉·班固《汉书·王莽传上》:“宰衡官以正百僚、平海内为职,而无印信,名实不副。”语法:名实不副作谓语、定语、定语;指空有虚名。示例:鲁迅《十四年的“读经”》:“无论怎样言行不符,名实不副。”
- 11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 比喻前人为后人造福。出处:清 翟灏《通俗编 卷一 俚语对句》:“今年种竹,来年吃笋;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语法: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复句式;作谓语、分句;用于给后辈造福。示例:俗语说得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守着祖宗的遗产,过了一生,后来儿孙,自有儿孙之福。(清 颐琐《黄绣球》第一回)
- 12 低声下气
- 形容说话时恭顺卑微的样子。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95回:“这里只苦了袭人,在宝玉跟前低声下气的伏侍劝慰。”语法:低声下气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示例:宝玉背地里拉着他,低声下气,要问黛玉的话,紫娟从没好话回答。(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一00回)
- 13 众口同声
- 大家所说的都一样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59回:“但见朱仙镇上的百姓,一路携老挈幼,头顶香盘,挨挨挤挤,众口同声攀留元帅,哭声震地。”语法:众口同声作谓语、状语;指大家说得都一样。示例:大家众口同声地称赞她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
- 14 吞声忍泪
- 形容强忍悲伤。出处:《敦煌曲子词·破阵子》:“迢递可知闺阁,吞声忍泪孤眠。”语法:吞声忍泪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示例:清·伤时子《苍鹰击·题词》:“冷尽初心恨未休,吞声忍泪几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