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廉明简介
公正廉明的意思
解释:
公平正直,廉洁严明。
出处:
清·许奉恩《里乘》第六卷:“公正廉明,爱才如命。”
语法:
公正廉明作谓语、定语;用于统治者。
示例:
二则象大帅这样公正廉明,做属员的人,只要自己谨慎小心……还愁将来不得差缺吗?(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七回)
成语造句
- 1.“公正廉明,无私奉献,燃尽生命写忠诚,山河无不垂泪;锐意创新,情牵百姓,呕心沥血铸党魂,万民有口皆碑。
- 2.我一直听说余校长学识渊博,公正廉明,对那件事的来龙去脉一清二楚。
- 3.在街上顺便拦住一个初中生,考问他摆袖却金、不饮盗泉、公正廉明、两袖清风等等有关廉政、廉洁成语的含义,他肯定也不会回答得差到哪里去。
- 4.在街上顺便拦住一个初中生,问他摆袖却金、不饮盗泉、公正廉明、两袖清风等有关廉政、廉洁成语的含义,他肯定不会回答得错漏百出。
- 5.七月花香正芬芳,红旗艳艳迎风扬。党的华诞到身旁,齐歌共舞不忘党。艰难前行热血洒,星火燎原打天下。公正廉明为华夏,国富民强好中华。建党日到了,愿党的事业永远年轻。
- 6.宽容兼包善待人,助人乐己光照人。德艺双馨德为本,公正廉明匡正人。风清气正树新人,和蔼可亲凝聚人。平易近人引领人,务实担当撼动人。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honest and upright
公正廉明相关词语
- 1 聪明过人
- 头脑,智力超过一般人。出处:《夜航船·文学部》示例:李自成虽然聪明过人,过目成诵,但他从不自高自大,放松学习。
- 2 公尔忘私
- 一心为公而忘却私事。出处:明·李贽《晃错》:“[晃错]公尔忘私,而其父又唯知日夜伤晃氏之不安矣。”语法:公尔忘私作谓语、宾语;指一心为公。示例:若说是为了国法,所以公尔忘私,然而姓朱的却又明明为着升官发财,才出首的:所以有点看不起这个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四回
- 3 纯正无邪
- 邪:不正当。纯洁真挚,没有一点邪念。语法:纯正无邪作谓语、定语;多用于小孩和女性。示例:她是一个纯正无邪的女孩
- 4 身分不明
- 来历不详语法:身分不明作谓语、定语;指来历不详。示例:对于那些身分不明的电子邮件千万不能随便开启
- 5 背公向私
- 指损公肥私,违法求利。出处:《宋书 百官志下》:“二千石不奉诏书,遵承典制,背公向私,旁诏守利,侵渔百姓,聚敛为奸。”语法:背公向私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私心重。
- 6 下落不明
- 下落:着落,去处。指不知道要寻找的人或物在什么地方。出处:马识途《清江壮歌》尾章:“我的女儿,从此下落不明。”语法:下落不明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失去消息。示例:巴金《怀念圣泉》:“但是我到了桂林才知道他入狱后~。”
- 7 察察为明
- 察察:分析明辨;明:精明。形容专在细枝末节上显示精明。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8回:“恰恰遇到了一位两江总督,最是察察为明的。”语法:察察为明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自以为精明而得意。示例:恰好遇了一位两江总督,最是以察察为明的,听见人说这管带不懂驾驶,便要亲自去考察。(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七十八回)
- 8 盗贼公行
- 谓盗贼公开作案,无所忌禅。《左传·襄公三十一年》:“盗贼公行,而夭厉不戒。” 宋苏轼 《论河北京东盗贼状》:“盗贼自知不死,既轻犯法,而人户亦忧其復来,不敢告捕,是致盗贼公行。” 明方孝孺 《潼关》诗:“ 潼关 将军才且武,五千士卒健於虎;朝廷养汝为阿谁,盗贼公行如不睹。”亦作“ 盗窃公行 ”。 宋王十朋 《论林安宅札子》:“事无大小皆委於吏,狱讼繁兴而不能决,盗窃公行而不能治。”
- 9 明如指掌
- 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好象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出处:清·冯镇峦《读杂说》:“予于《聊斋》,钩清段明,明如指掌。”语法:明如指掌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第六章第二节:“况汉口有极大市街,依托掩护,逸以待劳,持久之力,明如指掌。”
- 10 洁己奉公
- 保持自身廉洁,一心奉行公事。出处:《宋书·林邑传》:“法命肃齐,文武毕力,洁己奉公,以身率下。”语法:洁己奉公作谓语、定语;指廉洁奉公。示例: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13回:“万想不到果真总督大人还要当当,真算得洁己奉公第一等好官了。”
- 11 夏五郭公
- 《春秋》一书中,“夏五”后缺“月”字,“郭公”下未记事。比喻文字脱漏。出处:《春秋·桓公十四年》:“十有四年春正月,公会郑伯于曹。无冰。夏五。”《春秋·庄公二十四年》:“冬,戎侵曹。曹羁出奔陈。赤归于曹。郭公。”语法:夏五郭公作宾语、定语;指文字脱漏。
- 12 明珠投暗
- 见“明珠暗投”。出处:明·程登吉《幼学琼林》第三卷:“明珠投暗大屈才能;入室操戈自相鱼肉。”语法:明珠投暗作宾语、定语;指误入歧途。示例: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到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
- 13 挢枉过正
- 指纠正偏差而超过必要的限度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而藩国大者夸州兼郡,连城数十,宫室百官同制京师,可谓挢往过其正矣。”语法:挢枉过正联合式;作谓语;同“矫枉过正”。
- 14 用晦而明
- 即使非常清楚明白也不宜过于表现,宁可用谦虚来收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