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之邦简介
父母之邦的意思
解释:
指祖国。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语法:
父母之邦偏正式;作宾语;指祖国。
示例:
续范亭《警告中国抗战营垒内的奸细分子》:“中华儿女,应该为中国尽忠,应该为祖国、为父母之邦尽忠。”
成语造句
- 1.之风气,国民爱恋父母之邦,如无以死固守之念,虽有公私法律,国将一日无存。
- 2.凡炎黄子孙,自当顾落叶归根之情,怀狐死首丘之念,以兴父母之邦!
- 3.据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当初齐国发兵要攻打鲁国,鲁国是孔子的母国,父母之邦就要陷入战争,孔子很着急,想不出来要派谁出去游说。
- 4.其实孔子并非是寄希望于鲁国公,而是寄希望于鲁国——他的父母之邦。
- 5.欧洲,而不是英国,才是北美的父母之邦。
- 6.但是既然都是一样的人,那人生的道理也是一样相通的,也有自己的父母之邦,也要遵循一样的………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周游列国碰壁后,在冉求的帮助下,终于回到了父母之邦鲁国,主事的季康子嫌他太老,没有重用他。他认为与季康子是“道不同,不相为谋。”于是闲居起来,专心著述,编辑整理《诗》《书》《礼》《乐》《春秋》等
英语翻译
- 英语:
mother country
父母之邦相关词语
- 1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忧虑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出处: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语法: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世等。示例:陶斯亮《一封终于发出的信》:“在被贬外逐时,还念念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2 尤而效之
- 谓明知其为错误而有意仿效之。出处:春秋·鲁·左丘明《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语法:尤而效之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唐·封演《封氏闻见记·露布》:“高曳长缣,虚张功捷,尤而效之,其罪弥大。”
- 3 嗟来之食
- 嗟:不礼貌的招呼声。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檀弓下》:“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语法:嗟来之食偏正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贬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示例: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 4 指心恋母
-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先主 在 樊闻之,率其众南行, 亮 与 徐庶 并从,为 曹公 所追破,获 庶 母。
- 5 丰屋之戒
- 《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高亨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后以“丰屋之戒”、“丰屋之祸”、“丰屋之过”谓高大其屋,将有覆家之祸,应引以为戒。出处:《易·丰》:“《象》曰:‘丰其屋’,天际翔也。”高亨注:“‘丰其屋’,言贵族在位之时,如鸟得以飞翔于天空,故能大其屋也。”
- 6 切骨之寒
-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出处: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语法:切骨之寒作主语、宾语;用于天气或心情。
- 7 羽旄之美
-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车马之声,见羽旄之美。”语法:羽旄之美作宾语;指场面大。
- 8 方外之士
-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出处:《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语法:方外之士作宾语;指僧道。
- 9 肃杀之气
- 酷烈肃索的秋气。 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气氛。出处:《汉书·礼乐志》:“西颢沆砀,秋气肃杀。”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肃杀之气,亦只是生气?”
- 10 不言之言
- 意在言外的话。
- 11 交臂失之
- 交臂:胳膊碰胳膊。胳膊相碰;擦身而过。指当面错过或失掉好机会。出处: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语法:交臂失之偏正式;作状语;形容没有抓住机会。示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 12 慨乎言之
- 慨:感慨。形容非常有感触地谈论某事。出处:清·柴萼《梵天庐从录》:“庐山僧光熊哭兄诗云:‘身经刀过头方贵,尸不泥封骨始香。’沈着痛快,慨乎言之。”
- 13 啮臂之好
- 旧时指男女密约婚嫁之事?出处:清·二石生《十洲春语》卷下:“修月生与文香甚昵,素有啮臂之好。”语法:啮臂之好作宾语;多用于男女之间。
- 14 死无葬身之所
- 葬:埋葬。死了没有地方埋葬。形容死的结局很悲惨出处:鲁迅《而已集·答有桓先生》:“社会没有知道我在攻击,倘一知道,我早已死无葬身之所了。”语法:死无葬身之所作宾语、分句;用于诅咒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