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外之士简介
方外之士的意思
解释:
方外:世外。指言行超脱于世俗礼教之外的人。后指僧道等出家人
出处:
《晋书·阮籍传》:“阮籍既方外之士,故不崇礼典。”
语法:
方外之士作宾语;指僧道。
方外之士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方外之人
成语造句
- 1.韩成责问那位方外之士,又责令他再次施了一次堪称完美的蛊术。
- 2.传说为水镜先生所创,在方外之士左慈手中发扬光大的一种仙术。
- 3.身为方外之士,帝王诏令完全可以置之不理,不过张宇初却没有丝毫的犹豫,不为自己与成祖之间的交情,不为大明王朝的运势,只为天下苍生。
- 4.不过知道是一回事,接受又是另外一回事,身为方外之士,对男女礼教并没有世人那般看重,但数百年的变化过于巨大,张宇初需要时间。
- 5.在唐时,不论百姓官员或是方外之士,无不以在长安定居为荣。
- 6.五国之外,方外之士看在眼里,心中悲悯,纷纷出山仗剑除魔,以还天下太平。
方外之士相关词语
- 1 内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出处:《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语法:内应外合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相互配合。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我等不若密通无知,内应外合,事可必济。”
- 2 方命圮族
- 方命:违命;圮族:危害族人。指不遵从法纪命令,危害同族的人。比喻民族败类出处:《尚书·尧典》:“吁!咈哉,方命圮族。”语法:方命圮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章炳麟《终制》:“是时唯欲神州宁侐,汉族全制,诚不意狂狡据之以方命圮族也。”
- 3 肃杀之气
- 酷烈肃索的秋气。 形容秋天草木凋零的气氛。出处:《汉书·礼乐志》:“西颢沆砀,秋气肃杀。”宋·朱熹《朱子语类》卷六:“肃杀之气,亦只是生气?”
- 4 里通外国
- 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出处: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语法:里通外国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暗中勾结外国。示例: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 5 不言之言
- 意在言外的话。
- 6 交臂失之
- 交臂:胳膊碰胳膊。胳膊相碰;擦身而过。指当面错过或失掉好机会。出处:庄周《庄子 田子方》:“吾终身与汝交一臂而失之,可不哀与?”语法:交臂失之偏正式;作状语;形容没有抓住机会。示例:遇可事之主,而交臂失之,非丈夫也。(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
- 7 慨乎言之
- 慨:感慨。形容非常有感触地谈论某事。出处:清·柴萼《梵天庐从录》:“庐山僧光熊哭兄诗云:‘身经刀过头方贵,尸不泥封骨始香。’沈着痛快,慨乎言之。”
- 9 彻内彻外
- 见“彻里彻外”。出处: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语法:彻内彻外作状语;指完完全全。
- 10 处士横议
- 处士:有才德不愿做官的人;横议:随便议论。指不做官的隐士可以无所顾忌妄加评论政治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滕文公》:“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语法:处士横议作宾语、定语;用于时局等。示例:朱自清《论气节》:“向来论气节的,大概总从东汉末年的党祸起头。那是所谓处士横议的时代。”
- 11 皮肉之苦
- 泛指身体所遭受的痛苦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五卷第20章:“河南人除过受了点皮肉之苦,屁也没损失——他带着预支的一个月高薪落荒而逃了。”语法:皮肉之苦作宾语;指身体所遭受的痛苦。示例:你还是老实交代吧,免受皮肉之苦
- 12 形亲之国
- 指边界相邻而友好的国家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传》:“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语法:形亲之国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13 羽旄之美
- 装饰着羽毛的旗子飘动的状观景象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车马之声,见羽旄之美。”语法:羽旄之美作宾语;指场面大。
- 14 切骨之寒
- 切骨:彻骨,渗透到骨头里。形容冷得刺骨出处:南朝·梁·萧统《黄钟十一月启》:“酌醇酒而据切骨之寒。”语法:切骨之寒作主语、宾语;用于天气或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