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通外国简介
里通外国的意思
解释:
里通:暗中勾结。与国外反动势力暗中勾结;盗卖本国的情报或国家利益。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
语法:
里通外国动宾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暗中勾结外国。
示例:
大则指为“里通外国”,就是现在之所谓“汉奸”。(鲁迅《且介亭杂文 病后杂谈之余》)
成语造句
- 1.对于里通外国,出卖国家利益的人,必须严惩。
- 2.在抗日战争中,汪精卫可是个里通外国,人人痛骂的大汉奸。
- 3.他被枪毙了,罪名是里通外国。
- 4.真想不到,他竟干了那么多里通外国的罪恶勾当。
- 5.这个里通外国的民族败类,居然为洋人吮痈舐痔,可恶之极!
- 6.相反,他指责反对派背叛,里通外国和发起针对国家的武装暴乱。
英语翻译
- 英语:
maintain illicit relations with a foreign country <fraternize with foreigners>
- 俄语:
поддерживать тáйные связи с заграницей
里通外国相关词语
- 1 淹会贯通
- 犹融会贯通。出处:明·高启《〈史要类钞〉序》:“遂使义理之微不备,事变之实不详,无以淹会贯通,明其同异而辨其得失矣。”语法:淹会贯通作谓语、定语;指融会贯通。
- 2 彻内彻外
- 见“彻里彻外”。出处:郭沫若《屈原》第二幕:“到了你们这一代就不同了,你们根本就没有受过烙印,所以你们的诗,彻内彻外,都是自己作主人。”语法:彻内彻外作状语;指完完全全。
- 3 千里逢迎
- 1.谓迎接远客。2.谓到处奉承。示例:十旬休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
- 4 形亲之国
- 指边界相邻而友好的国家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张仪传》:“今秦与楚,接境壤界,固形亲之国。”语法:形亲之国作宾语;用于书面语。
- 5 通幽洞微
- 通晓、洞察幽深而细微的道理。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佛光满禅师法嗣》:“并钩深索隐,通幽洞微。”语法:通幽洞微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6 政通人和
- 政事通达;人心和顺。形容国家稳定;人民安乐。出处: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语法:政通人和联合式;作谓语;含褒义。示例:清 鲍廷博《青本刻<聊斋志异>纪事》:“及擢守严陵,政通人和,始从事于梨枣。”
- 7 四战之国
- 指四面平坦,无险可守,容易受攻击的地方。出处:《商君书 兵守》:“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史记 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语法:四战之国作主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西汉·司马迁《史记·乐毅列传》:“赵,四战之国也,其民习兵,伐之不可。”
- 8 八百里驳
- 牛名。
- 9 兴国安邦
- 兴:兴盛;邦:国家。国家兴盛安定出处:《林海》:“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做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语法:兴国安邦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0 懵里懵懂
- 指人糊里糊涂,神志模糊不清出处:清·刘鹗《老残游记》第16回:“人瑞惊觉,懵里懵懂的,睁开眼说道:‘呵,呵,信写好了吗?’”语法:懵里懵懂作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口语。示例:熊召政《张居正》第一卷第八回:“趁李铁嘴被搞得懵里懵懂,不知所措时,邵大侠早已闪身出门,扬长而去了。”
- 11 弦外遗音
- 弦:乐器上用以发音的丝线、铜丝或钢丝。言外之意。比喻话语中另有间接透露、没有明说的意思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声矣。”语法:弦外遗音作宾语、定语;用于说话等。
- 12 鞭辟着里
- 意指深入剖析,使靠近最里层。形容探求透彻,深入精微。出处:清 李颙《南庠汇语》十六:“一则文字知见义袭于外,原不曾鞭辟着里,真参实悟。”语法:鞭辟着里作谓语、补语、状语;形容分析透彻。
- 13 如堕五里雾中
- 好象掉在一片大雾里。比喻陷入迷离恍惚、莫名其妙的境地。出处: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语法:如堕五里雾中动宾式;作谓语;比喻陷入迷离恍惚的境地。示例:这一连串的问题,使他如堕五里雾中,十分疑虑。
- 14 内应外合
- 应:接应;合:配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出处:《三国志通俗演义·姜维祁山战邓艾》:“忽报有内应外合之兵,蜀军溃散。”语法:内应外合作谓语、宾语、定语;指相互配合。示例: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14回:“我等不若密通无知,内应外合,事可必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