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余庆简介
积善余庆的意思
解释:
积:积累;善:善事;余庆:指先代的遗泽。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出处:
《周易 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语法:
积善余庆联合式;作谓语;指积德行善之家,恩泽及于子孙。
示例:
明·郭勋《英烈传》第63回:“朕家本农桑,屡世以来,皆忠厚长者,积善余庆,以及朕躬。”
积善余庆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成语造句
- 1.记者看到,陈家的墓碑上,左右两侧是对联“积善余庆裕后人,修齐古训先前德”,墓碑正中镌刻着“陈家历代之佳”“子孙永远奉祀”等字,此外还刻有“福建。
- 2.十一国庆给你发条短信,收到祝福你要举手相庆,心存爱念才能积善余庆,扫除霉运一起额手称庆,家庭和睦才能阖家欢庆,祝福朋友我们普天同庆。
- 3.厢房南侧有过道门,刻花门头外额砖雕“积善余庆”四字,内额砖雕“富贵”二字。
- 4.加以积善余庆,俯集微躬,遂得地平天成,河清海……
- 5.顾胤清芬,可观彝范,积善余庆,其有子哉!李延寿研考史学,修撰删补,克成大典,方之班、马,何代无人?仁实据摭,抑又次焉。
- 6.多种点树,也是行善积德,造福乡亲,说不定可以积善余庆。
英语翻译
- 英语:
Kindnesses,like grain,increase by sowing.
积善余庆相关词语
- 1 断纸余墨
- 断:破裂;余:残存;墨:墨迹。指残存的诗文墨迹出处:《宣和书谱·行书·蔡京》:“至于断纸余墨,人争宝之。”语法:断纸余墨作宾语、定语;指残存的文稿等。示例:古代的断纸余墨真迹现在可价值连城
- 2 积案盈箱
- 案:桌;盈:满。堆满书桌,塞满书箱。形容书籍、文稿、卷宗等非常多。出处:《隋史·李谔传》:“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惟是风云之状。”语法:积案盈箱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3 积毁消骨
- 指不断的毁谤能使人毁灭。同“积毁销骨”。出处:汉 刘向《新序 杂事三》:“昔鲁听季孙之说逐孔子,宋信子冉之计逐墨翟,以孔墨之辩而不能自免,何则?众口铄金,积毁消骨。”语法:积毁消骨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积毁消骨,巧言铄金,市虎成于三人,投杼起于屡至。宋 苏轼《代滕甫辨谤乞郡书》
- 4 举善荐贤
- 贤:胡才能,有道德的。保举推荐品德好、有才能的人。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语法:举善荐贤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5 齿牙余慧
- 慧:通“惠”,好处。指帮人说好话出处:清·和邦额《夜谭随录·苏仲芬》:“夫隐恶扬善,现在功德,何惜齿牙余慧,而必以朴讷为耻。”语法:齿牙余慧作宾语、定语;用于说好话。
- 6 赏善罚淫
- 奖赏好人,惩罚坏人。也形容做善事有好报,做坏事有恶报。出处:《国语·周语中》:“单子知陈必亡,天道赏善而罚淫。”
- 7 余响遶梁
-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同“餘音繞梁”。
- 8 积简充栋
- 书简堆积,充塞屋子。形容文章极多。出处:清 方苞《万年宝历颂》:“窃惟我皇上盛德崇功,嘉言善政,虽积简充栋,未能殚尽。”语法:积简充栋作谓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 9 积非习贯
- 指错误长久沿袭,已成习惯。贯,通“惯”。出处:汉 应劭《〈风俗通〉序》:“至于俗间行语,众所共传,积非习贯,莫能原察。”语法:积非习贯作谓语、定语;用于习惯等。
- 10 铄懿渊积
- 谓德行美好,学问渊博精深。出处:明·张居正《素庵戴公墓志铭》:“然其铄懿渊积,庇于后来者远矣。”语法:铄懿渊积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11 积习生常
- 指积弊已久,习以为常。出处:晋 左思《三都赋》序:“且夫玉卮无当,虽宝非用;侈言无验,虽丽非经,而论者莫不诋讦其研精,作者大氐举为宪章,积习生常,有自来矣。”语法:积习生常作宾语、定语;用于人的习惯等。示例:昔魏末不纲,太祖匡辅元氏;有周受命,晋公复执威权。积习生常,便谓法应须尔,岂有三十岁天子而为人所制乎。《周书 齐炀王宪传》
- 12 积劳成疾
- 劳:劳累;疾:病。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出处:明 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69回:“公孙归生,积劳成疾,卧不能起,城中食尽,饿死者居半,守者疲困,不能御敌。”语法:积劳成疾连动式;作谓语、分句;指因长期过度劳累而得病。示例:昨在剑南剿灭倭冠,颇为出力,现在积劳成疾。(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
- 13 善行无辙迹
- 1、善于行走的人,不留下足迹或车辙。形容具有高尚行为的人,不愿意人们对他有所觉察。2、会做事的人,做事不会伤害任何人,比喻做事比较完美。
- 14 积德累功
- 积累仁德与功业。出处:三国·魏·高贵乡公《改元大赦诏》:“宣力之佐,比积德累功,忠勤帝室。”语法:积德累功作谓语、宾语;指积累仁德与功业。示例:唐·白居易《八骏图》:“周从后稷到文武,积德累功世勤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