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迹萍踪简介
浪迹萍踪的意思
解释:
形容踪迹漂泊不定,就象流水和浮萍一样。
出处:
吴梅《风洞山 埋忠》:“我草泽偷生苦淹留,却教我浪迹萍踪向何处投。”
语法:
浪迹萍踪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指到处漫游,行踪不定。
示例:
清·石玉昆《小五义》第四回:“你我回到原籍,野鹤闲云,浪迹萍踪,游山玩水。”
英语翻译
- 英语:
be a restless fellow like a drifting water plant
浪迹萍踪相关词语
- 1 谑浪笑傲
- 形容戏谑笑闹。出处:《诗经 邶风 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语法:谑浪笑傲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钱钟书《围城》:“今天是几个熟人吃便饭,并且有女人,他当然谑浪笑傲,另有适应。”
- 2 骈肩累迹
- 同“骈肩累迹”。出处:宋·欧阳修《相州昼锦堂记》:“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语法:骈肩累迹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拥挤。示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第八卷:“一时门外瞻望颜色,伺候车骑者,骈肩累迹。”
- 3 比肩接迹
- 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出处:明 瞿佑《剪灯新话 修文舍人传》:“贤者槁项黄馘而死于下,不贤者比肩接迹而显于世。”
- 4 放浪无拘
- 见“放浪不羁”。出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王建》:“建性耽酒,放浪无拘。”语法:放浪无拘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不受约束。
- 5 重迹屏气
- 见“重足屏气”。出处:《北齐书·酷吏传·卢裴》:“又伺察官人罪失,动即奏闻,朝士见之,莫不重迹屏气,皆目之为卢校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语法:重迹屏气作谓语、状语;用于人的神态。示例:《北史·恩幸传·穆提婆》:“令萱则自太后以下,皆受其指麾;提婆则唐邕之徒,皆重迹屏气。”
- 6 劣迹昭着
- 劣:恶劣;昭著:明显。恶劣的事迹非常明显。
- 7 乘风兴浪
- 谓趁机挑起事端。出处:清·容闳《西学东渐记》第十九章:“吴监督子登闻之,遂又乘风兴浪,思设法以破坏此留学事务所。”语法:乘风兴浪作谓语、宾语;用于好事者。
- 8 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比喻随便遇到什么险恶的情况,都信心十足,毫不动摇。出处: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四:“我们有在不同革命时期经过考验的这样一套干部,就可以‘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要有这个信心。”语法: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处事。示例:张贤亮《习惯死亡》第四部:“你应该以不变应万变,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 9 来去无踪
- 踪:脚印。来时去时都看不见踪影。形容出没极为迅速或隐秘。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八十一回:“拿着一条不短不长的金箍棒,来无影,去无踪。”语法:来去无踪作谓语、定语;指出没无常。示例:他岂不又有枝添叶儿,必说这妖怪青脸红发,来去无踪。(清 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六十一回)
- 10 梗迹蓬飘
- 比喻漂泊流离。梗,断梗;蓬,飞蓬。出处:明·范受益《寻亲记·相逢》:“梗迹蓬飘,跋踄山川岂惮劳。”语法:梗迹蓬飘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生活。
- 11 随波逐浪
- ①随着波浪飘荡。②颠沛貌。③犹言随波逐流,随大流。④谓同行同止。出处:①唐·白居易《浪淘沙》词之六:“随波逐浪到天涯,迁客西还有几家。”②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三折:“详察这生分女作歹为非,更和这忤逆男随波逐浪。”③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四回:“七军乱窜,随波逐浪者,不计其数。”语法:随波逐浪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没个性。示例:这样没主意、随波逐浪的人,不打他便打那个?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五十三回
- 12 蹑足潜踪
- 指放轻脚步,隐住身体。出处:元 李好古《张生煮海》第一折:“我蹑足潜踪,他换羽移宫。”语法:蹑足潜踪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示例:郭澄清《大刀记》第17章:“东望望,西瞅瞅,抽头探脑蹑足潜踪地走进小学的院门。”
- 13 放浪形骸
- 放浪:放纵;不受拘束;形骸:人的形体、形迹。指行为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旷达豪爽。出处:《晋书 王羲之传》:“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语法:放浪形骸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很放荡。示例:惟有与宝在一起,他才可以忘却自己的身份,放浪形骸,领略“人贵适意”的真趣。(高阳《玉座珠帘》上册)
- 14 韬声匿迹
- 隐匿音信踪迹。谓不被人所见闻。出处:晋·挚虞《征士胡昭赞》:“投簪卷带,韬声匿迹。”语法:韬声匿迹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大家在问
踪 字的笔顺写法
踪 字的笔顺怎么写
1、在汉语字典中“ 踪 ”字共有15画,笔顺写法是:竖 横折 横 竖 横 竖 提 点 点 横撇/横钩 横 横 竖钩 撇 点
2、踪的笔顺写法图解:
3、动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