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头三绪简介
两头三绪的意思
解释:
形容心意烦乱。
出处:
元·白朴《墙头马上》第四折:“都则道百媚千娇,送的人四分五落,两头三绪。”
语法:
两头三绪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心情。
两头三绪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三头两绪
两头三绪相关词语
- 1 驴头不对马嘴
-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52回:“陈正公听了这些话,驴头不对马嘴,急了一身的臭汗。”语法:驴头不对马嘴作宾语、定语、分句、状语;指前后矛盾。示例:曲波《林海雪原》:“这个古今中外的万事通,什么故事他也会弄得个驴头不对马嘴。”
- 2 三耳秀才
- 喻指聪明的人出处:《七修类稿·辩证·三耳》
- 3 不是冤家不聚头
-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出处:《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语法:不是冤家不聚头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仇人不可避免相见。示例: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中国有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 4 科头徒跣
- 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光着头赤着脚。同“科頭跣足”。
- 5 不知头脑
- 弄不清楚是怎幺回事。犹不知所措。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连自己身子立不勾,却又不见得李参军触恼他一些处,正是不知一个头脑。”
- 6 三衅三沐
- 衅:以香涂身。 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这是我国古代对人极为尊重的一种礼遇。出处:《国语·齐语》:“比至,三衅三沐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 7 街头巷口
- 巷:胡同。指大街小巷出处: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以贩卖书报盛极一时的各街头巷口的小书摊也完全改变模样。”语法:街头巷口作宾语、定语;指大街小巷。
- 8 磕头碰脑
- 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出处: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83回:“这有何难?放着相大爷一个名进士,磕头碰脑,满路都是同年,这有甚么难处!”语法:磕头碰脑作宾语;形容人多而拥挤。示例:老舍《入城》:“重庆到底有多少人啊,怎么任何地方都磕头碰脑的呢?”
- 9 三叠阳关
- 即《阳关三叠》。琴曲。琴谱以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为主要歌词,并引申诗意,增添词句,抒写离别之情。因全曲分三段,原诗反复三次,故称“三叠”。后泛指送出处:宋 周邦彥《苏幕遮》词:“《三叠阳关》声渐杳。断雨残云,只怕巫山晓。”语法:三叠阳关作宾语、定语;比喻离别。示例:肺腑,恨怎舒,《三叠阳关》愁万缕。元 宋方壶《斗鹌鹑 送别》套曲
- 10 三英战吕布
- “三英战吕布”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一个精彩的故事情节,出现在第五回中,该片段以刘备、关羽、张飞兄弟三人与猛将吕布的殊死战斗为描述对象,描绘了一场酣畅淋漓的沙场血拼。出处:三英战吕布壁画“三英战吕布”是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情节,出自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故事背景为曹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上将吕布一连打败众将之后,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在虎牢关与吕布大战的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 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三英”指刘备(字玄德)、关羽(字云长)、张飞(字翼德)。
- 11 盖头换面
- 犹改头换面。比喻只改外表和形式,内容实质不变。出处:明 唐顺之《答王南江提学书》:“仆窃诵吾兄前后见惠两书,知吾兄痛惩既往之悔,直欲洗刷肠胃,不肯若世之盖头换面做好人者。”语法:盖头换面作谓语、宾语、状语;用于变化等。
- 12 一板三眼
- 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出处:清 吴趼人《糊涂世界》第六卷:“老弟你看,如今的时势,就是孔圣人活过来,一板三眼的去做,也不过是个书呆子罢了。”语法:一板三眼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为人处事。示例:他说起话来总是慢条斯理,一板三眼,十分清楚。
- 13 兔头麞脑
- 形容人面貌猥琐。多形容坏人。
- 14 三三四四
- 犹言三三两两。出处:汉·王延寿《梦赋》:“尔乃三三四四,相随踉■(足旁)而历僻。”语法:三三四四作状语;用于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