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冤家不聚头简介
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意思
解释:
聚头:碰头。指仇人或不愿意相见的人偏偏相逢,无可回避
出处:
《京本通俗小说 西山一窟鬼》:“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亲在这里。”
语法:
不是冤家不聚头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形容仇人不可避免相见。
示例:
毛泽东《我们党的一些历史经验》:“中国有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成语造句
- 1.新学期安排座位时,我万万没想到:五年级的同桌竟然是王猷佳!真是“不是冤家不聚头”!
- 2.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愿你那聪明无敌的小猪脑和博大善良的猪胸,能够运用冤家聚头的机遇去发展有缘千里的“猪朋狗友”,愿宾朋满座!
- 3.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相遇可以以多种形式开始,或一见如故,或针锋相对;随着时间的积累,都会沉淀为同一种深深的友情;收到这条信息,表示我挂念。
- 4.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可俗话又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不管是有缘,还是有冤,相聚了就是缘分,开心快乐的相处,让幸福的花儿慢慢绽放!
- 5.打死不尿?我靠,不是冤家不聚头啊!
- 6.中国有句俗话“不是冤家不聚头”。
英语翻译
- 英语:
Opponents always meet.
不是冤家不聚头相关词语
- 1 科头徒跣
- 科头:不戴帽子;跣足:光脚。光着头赤着脚。同“科頭跣足”。
- 2 不见兔子不撒鹰
- 没有明确目标,就不采取切实行动
- 3 理冤擿伏
- 理:治理;擿伏:揭发隐秘的坏事。伸雪冤屈,揭发隐秘的坏事出处:明·徐渭《女状元》第四出:“这三起事都问得绝妙,理冤擿伏么可也如神。”语法:理冤擿伏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弱不好弄
- 弱:年少;好:喜欢;弄:玩耍。年幼时不爱玩耍。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九年》:“夷吾弱不好弄,能斗不过,长亦不改,不知其他。”语法:弱不好弄补充式;作谓语、补语;指年轻而不爱玩。示例:《河东记·萧洞玄》:“才三岁便行,弱不好弄;至五六岁,虽不能言,所为雅有高致。”
- 5 义不反顾
- 反顾:回头看。①义:通“议”,考虑,打主意,选择。决策时连回头看的功夫都没有。形容毫不犹豫,极为迅速地作出某项决定。亦作“计不反顾”。②为了正义只能奋勇向前,不犹豫回顾。亦作“义无反顾”。出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夫边郡之士,闻烽举燧燔,皆摄弓而驰,荷兵而走,流汗相属,唯恐居后,触白刃,冒流矢,义不反顾,计不旋踵,人怀怒心,如报私讎。”语法:义不反顾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人。
- 6 不知头脑
- 弄不清楚是怎幺回事。犹不知所措。出处: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三十:“又恐怕因此惹恼了他,连自己身子立不勾,却又不见得李参军触恼他一些处,正是不知一个头脑。”
- 7 情不自禁
- 禁:抑制。感情激动;无法抑制自己。出处:南朝 梁 刘遵《七夕穿针》诗:“步月如有意,情来不自禁。”语法:情不自禁主谓式;作谓语、状语;用于描写人的感情。示例:她又情不自禁地放声哭了。(沙汀《一个秋天晚上》)
- 8 不遑枚举
- 犹不胜枚举。出处:梁启超《噶苏士传》第四节:“凡一切开民智增公益之事,无不尽力,设民会以通声气,立高等学校以养人材……凡兹文明之事业,不遑枚举。”语法:不遑枚举作谓语、补语;用于列举的场合。
- 9 后手不接
- 指平时不注意留有余地,日后则接应不上,无法继续维持。亦作“后手不上”。出处: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第67回:“这两个光棍,他揽的人家债多了,只怕往后后手不接。”语法:后手不接作谓语、宾语;指接济不上。示例:清·曹雪芹《红楼梦》第62回:“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他们一算,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 10 泼天冤枉
- 泼天:极大的。天大的冤屈
- 11 不屑置辩
- 屑:认为值得;置辩:辩论,申辩。认为不值得分辩出处:鲁迅《孔乙己》:“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语法:不屑置辩作谓语、定语;指不愿辩解。示例:我对此事都不屑置辩
- 12 不得违误
- 公文用语,不得违反命令,耽误公事示例:军情紧急,现派你们出发侦察,三小时后必须回来,不得违误。
- 13 绵绵不绝
- 指连续不断出处:《逸周书 和寤》:“绵绵不绝,蔓蔓若何?”语法:绵绵不绝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指连续不断。示例:正是清明时节,少不得天公应时,催花雨下,那阵雨下得绵绵不绝。《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峰塔》
- 14 负屈含冤
- 负:背着;屈:委屈;含:放在嘴里;比喻忍受;冤:冤枉。蒙受委屈;忍受冤枉;得不到昭雪。出处: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25回:“我见父亲负曲含冤,都因我的婚姻而起,我从那日便打了个终身守志永远不出闺门的主意。”语法:负屈含冤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蒙受委曲,忍受冤枉。示例:把药酒酖死宋江、卢俊义,使他们负屈含冤而死。(清 陈忱《水浒后传》第二十七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