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大悲简介
大慈大悲的意思
解释:
慈:仁爱;悲:怜悯。佛家用语。爱一切众生的大慈;拯救一切受苦受难的人为大悲。指爱人而与众生同乐;怜悯人生而拔众生苦。后多用来指人心肠慈善;肯于施舍救助。
出处:
《法华经 譬喻品》:“大慈大悲,常无懈倦,恒求善事,利益一切。”
语法:
大慈大悲联合式;作谓语、定语;有时用于讽刺。
示例:
万望长老收录,大慈大悲,看赵某薄面,披剃为僧。(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四回)
成语造句
- 1.我们绝不能对那些像猛兽一样的杀人犯大慈大悲。
- 2.谁不知道您老是大慈大悲的人?您老帮了我们,我们会感恩戴德的。
- 3.她总爱帮助别人,人人都说她是大慈大悲的活菩萨。
- 4.佛家以大慈大悲为本,普渡众生。
- 5.无欲无求,先发大慈大悲恻隐之心,誓愿普救生灵之苦。
- 6.罪不容诛的反义词是大慈大悲。
英语翻译
- 英语:
infinite compassion and mercy
- 日语:
大慈大悲 (だいじだいひ)
大慈大悲相关词语
- 1 戴大帽子
- 比喻给人加上夸大了的罪名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18回:“中丞穿的是件接衫,也没有戴大帽子。”语法:戴大帽子作谓语、宾语;指扣人罪名。示例:她最喜欢给人戴大帽子
- 2 悲痛欲绝
-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出处: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七章:“她那人间的爱人悲痛欲绝,日日在她变成的土山下面,跪着呜咽哭啼,直到死在这山脚下。”语法:悲痛欲绝补充式;作谓语、定语、补语;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示例:她听到儿子遭到车祸的消息,悲痛欲绝。
- 3 大巧若拙
- 真正灵巧的人;不自炫耀;表面上却好像很笨拙。出处:先秦 李耳《老子》:“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讷。”语法:大巧若拙主谓式;作定语、分句;指不暴露自己。示例:语言达到如此“大音稀声,大巧若拙”的境界可谓难得。
- 4 大人不记小人过
- 指地位高对地位低的过错加以原谅出处: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33回:“你不必如此。大人不记小人过,饶恕你便了。”语法:大人不记小人过作谓语、宾语;用于求情。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胡老爷,大人不记小人过,我说错了话,真正该打。”
- 5 元恶大憝
- 元恶:首恶;憝:奸恶。原指大为人所憎恶。后指元凶魁首。出处:《尚书·康诰》:“王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后汉书·陈蕃传》:“元恶大奸,莫此之甚。”语法:元恶大憝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坏人。示例:明·归有光《与嘉定诸友书》:“元恶大憝,暴戾恣睢。”
- 6 天大地大
- 形容极大。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语法:天大地大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口语。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6回:“你大家道她这仇人是谁,真算得个天大地大,无大不大的大脚色。”
- 7 石沉大海
- 石头沉到海底。比喻从此没有消息。出处:元 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一折:“他若是不来,似石沉大海。”语法:石沉大海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示例:至第三日,又带了几个水手,分头寻找,也是枉然。一连找了数日,竟似石沉大海。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二回
- 8 小道大成
- 小道:儒家称礼乐外的学说或技艺。虽是小技艺,却能取得大成就出处:春秋·鲁·孔丘《论语·子张》:“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语法:小道大成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9 一场欢喜忽悲辛
- 忽:突然。 一场欢喜之事忽然变为悲痛之事。比喻人生悲喜不定,难以预料。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
- 10 通衢大邑
- 同“通都大邑”。出处:清·王瑬《钞币议》:“又令通衢大邑设立官局,民以他省钞至者,验明准其换本省钞行用。”语法:通衢大邑作宾语;泛指大城市。
- 11 大衍之数
- 大:大数;衍:演;大衍:指运用大数来演卦。指五十出处:《周易·系辞》:“大衍之数五十。”语法:大衍之数作宾语;指五十。
- 12 八抬大轿
- 大官坐的由八个人抬着走的大轿子,是身分重要的标志出处:清·贪梦道人《彭公案》第44回:“大人这一次出京,坐的八抬大轿,比先前更显荣耀。”语法:八抬大轿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口语。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上册:“鸣锣喝道的八抬大轿,一直抬进‘行辕’大门。”
- 13 大失所望
- 原来的希望完全落空。形容非常失望。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 高祖本记》:“秦人大失望。”语法:大失所望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对人、事、物。示例:瑞虹大失所望,但到此地间,无可奈何。(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三十六)
- 14 大败亏输
- 打了败仗,损失很大。出处:元 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今汉王大败亏输,项王意得志满。”语法:大败亏输联合式;作谓语;指损失很大。示例:梁实秋《书》:“这样的人在人生的战场之上怎能不大败亏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