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行于色简介
喜行于色的意思
解释:
高兴显现在脸上
示例:
他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不禁喜行于色。
成语造句
- 1.他们听到这个好消息,不禁喜行于色。
- 2.少女给汪有诚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样,他对她非常有好感,硬要用四个字概括的话,一见钟情也不为过,不过他也是个含蓄羞涩的家伙,换言之,就是不擅长喜行于色。
- 3.白传英心中烦恼,见八人赶到,喜行于色“终于到了,一路可好?”。
- 4.灾难不只如此,一个黑洞赫然出现,侥幸没死的科学家不禁喜行于色,可未知的危险正在逼近。
- 5.他点点头,也是喜行于色,高兴地说“嗯!是不错!我们合练已经一月有余,终于领悟出了‘天地合一’的武功精髓,真乃可喜可贺!”。
- 6.忽地,马俊豪双掌一拍,喜行于色道刚还在为缺钱少财而大伤脑筋,却不料马上就有人主动将财路送上。
喜行于色相关词语
- 1 行不由径
- 径:小路,引伸为邪路。从来不走邪路。比喻行动正大光明。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雍也》:“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语法:行不由径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示例: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3回:“就不慌不忙,斯斯文文,行不由径的走到上房来。”
- 2 五行俱下
- 谓读书敏捷神速。出处:晋·华峤《汉书》:“故世称‘应世叔读书,五行俱下。’”语法:五行俱下作谓语、定语;形容阅读的速度极快。示例:元·李治《敬斋古今注》第四卷:“应奉读书,五行俱下,宋孝武读书奏,能七行俱下,善言其敏也。”
- 3 哀喜交并
- 交:交错。悲痛和喜悦交织出处:晋 陈寿《三国志 吴志 诸葛恪传》:“皇太子以丁酋践尊号,哀喜交并,不知所措。”语法:哀喜交并作谓语、定语;形容又高兴又难过。示例:我一时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 4 伊于胡底
-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出处:《诗经 小雅 小旻》:“我视谋犹,伊于胡底?”语法:伊于胡底偏正式;作谓语;指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示例:清·吴趼人《痛史》:“将来为祸天下后世,正不知伊于胡底呢?”
- 5 择善而行
- 谓选择有益的事去做。出处:唐·魏徵《十渐不克终疏》:“此直意在杜谏者之口,岂曰择善而行者乎?”语法:择善而行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敦煌变文集·降魔变文》:“瞿昙何如磁六师?择善而行应好事。”
- 6 寓贬于褒
- 寓:寄托。在表面褒颂的词句下寓含讥讽的意思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78回:“又想文字付去未久,尚未刻镌,可即索回,另作一篇寓贬于褒之文便了。”语法:寓贬于褒作谓语、定语;多用于文章等。
- 7 惊愕失色
- 失色:由于受惊或害怕而面色苍白。惊恐得改变了神色。形容十分吃惊。出处:《新编五代史平话·唐史·上卷》:“契丹以马军万人拒之于前,将士皆惊愕失色。”语法:惊愕失色作谓语、状语;指十分吃惊。示例:这话登时传到宋良箴耳内,吓得惊愕失色,泪落不止。(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九回)
- 8 工于心计
- 工:擅长。擅长用心谋划出处:钱钟书《围城》:“她刚才就劝我母亲快买外汇,我看女人全工于心计的。”语法:工于心计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下册:“那分筒执事,工于心计,而且日夕从事,对于这上面的舞弊,精到极点。”
- 9 肆行非度
- 肆:放纵,任意;度:限制,限度。比喻肆意横行,不顾礼法。出处:《左传·昭公二十年》:“肆行非度,无所还忌。”(还忌:顾忌)
- 10 代拆代行
- 拆:拆开,指拆阅来电来文;行:发出。一般指首长不在时由专人负责代理拆阅和审批、处理公文。形容权力极大。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其时抚台请病假,各事都由藩司代拆代行。”语法:代拆代行作谓语;形容权力很大。示例:其时抚台请病假,各事都由藩司代拆代行。(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九回)
- 11 鸿渐于干
-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鸿渐于陆”。以次而进,渐至高处。后世因以“鸿渐于干”指始入仕途。出处:《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磐”,“九三,鸿渐于陆”。语法:鸿渐于干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示例:回思子平日节概,痴人说梦,尚是鸿渐于干而已,无足为异。明·海瑞《与博白大尹林仲和书》
- 12 计行虑义
- 计:计策。行:实施。虑:考虑。义:道义。实施计策前要考虑到是否合乎道义。出处:战国·卫·吕不韦《吕氏春秋·慎行论》:“君子计行虑义,小人计行其利。”语法:计行虑义作谓语、宾语;用于书面语。
- 13 走骨行尸
- 行尸:会行走的尸体。比喻虽有形骸却没有灵魂,庸碌无能、毫无生气的人出处:元·无名氏《柳梢青》词:“走骨行尸,贪财竞色,枉销年月。”语法:走骨行尸作宾语、定语;指没有思想的人。
- 14 言不顾行,行不顾言
- 说话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行为,行事没有考虑到自己的诺言。指言行不一致出处:战国·邹·孟轲《孟子·尽心下》:“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语法:言不顾行,行不顾言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示例:宋·陆九渊《策问》:“言不顾行,行不顾言,诚足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