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入耳简介
言不入耳的意思
解释:
指说的话不中听。
出处:
清·名教中人《好逑传》第八回:“却说铁公子怪水运言不入耳,遂出门带了小丹,一径走到长寿院,自立在寺前,却叫小丹进去,问和尚要行李。”
言不入耳相关词语
- 1 孝思不匮
- 匮:缺乏。指对父母行孝道的心思时刻不忘。出处:《诗经 大雅 既醉》:“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语法:孝思不匮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还是你的孝思不匮,原该如此。但此刻正是沿途大水,车断走不得。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 2 磊落不羁
- 形容胸怀坦荡,举止不受约束。出处:宋·苏轼《及第后谢秋赋试官启》:“不泥于古,不牵于今,非有苛碎难知之文,将观磊落不羁之士,使天下知文章诚可以致治。”语法:磊落不羁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性格。示例:今夫天下磊落不羁之人,雅量高致之士,于世间之嗜好一切不以屑意,而其性情必有所寄托,未有泊然颓然绝无所寓意者也。清·戴名世《曹氏怪石记》
- 3 夜不能眠
- 夜晚睡不着觉,形容心里有事,不踏实。
- 4 无所不晓
- 见“无所不知”。出处: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此女甚是聪慧……便是三教九流的说话,无所不通,无所不晓。”语法:无所不晓作谓语、定语;形容人的广见博识。示例:章诒和《往事并不如烟·君子之交》:“形容才子不是常用‘诗词歌赋,无所不晓,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吗?”
- 5 不宣而战
- 指不宣布开战,就突然发起进攻出处:朱自清《不知道》:“美国过去曾两次不宣而战,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盗,曾于1883年企图封锁地中海上美国之航行。”语法:不宣而战作谓语;指突然发起进攻。示例:许地山《玉官》:“两个女人在紧张的情形底下不宣而战。”
- 6 出言无状
- 说话放肆,没有礼貌。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73回:“他小主人下了第,正没好气,他却自以为本事大的了不得,便出言无状起来。”语法:出言无状偏正式;作谓语;指说话放肆,没有礼貌。示例:鲁迅《呐喊·阿Q正传》:“这样满脸胡子的东西,也敢出言无状么?”
- 7 负险不宾
- 犹言负固不服。出处:《晋书·陶璜传》:“夷帅范熊世为逋寇,自称为王,数攻百姓;且连接扶南,种类猥多,朋党相倚,负险不宾。”语法:负险不宾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8 散言碎语
- 犹言闲言碎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80回:“今被他一篇散言碎语带去,却又不是劳而无功?”语法:散言碎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闲言碎语。示例:我向来不喜欢他的散言碎语
- 9 拭面容言
- 拭:擦;拭面:擦去别人吐在自己脸上的唾沫;容言:听取别人意见。泛指接受别人的批评,正确对待自己的错误。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妇人轻丧武夫功,先轸当时怒气冲,拭面容言无愠意,方知嗣伯属襄公。”语法:拭面容言作谓语、定语;指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
- 10 灰不溜丢
- 灰色,形容因为某种原因而感到难堪,情绪低落出处:张平《抉择》:“那一团团灰不溜丢的东西,就是曾让自己怎么也看不够,怎么也丢不下的织机和车床吗?”语法:灰不溜丢作定语、状语;指灰色。示例:他挨了顿批,灰不溜丢地回来了
- 11 和而不同
- 和:和睦;同:苟同;无原则地附和。与人和睦相处;但在原则问题上不能苟同。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语法:和而不同复句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示例:我们提倡在同志和朋友之间,和而不同,相帮共勉,一起进步。
- 12 举止言谈
- 行为举动和说话言论。指人的外在风度。出处:唐·杜牧《罪言》:“山东之人,叛且三五世矣,今之后生所见,言语举止,无非叛也,以为事理正当如此,沈酣入骨髓,无以为非者。”语法:举止言谈作主语、宾语;指人的外在风度。示例:那做人的一切举止言谈,存心处事,其中讲究,真无穷尽。(清 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一回。)
- 13 不择生冷
- 犹言不择手段。出处:沙汀《淘金记》九:“我们这场上的事情,你晓得的,有些人一点不择生冷!一天就想方设法,拖人下水。”语法:不择生冷作谓语、定语;同“不择手段”。
- 14 不通文墨
- 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15回:“小生旧日在那里住了数年,与他相交时,他虽是个不通文墨的人,为见他与人结交真有义气,是个好男子。”语法:不通文墨作谓语、定语;用于人的素质等。示例:蔡东藩《五代史演义》第46回:“我是武夫,不通文墨,幕下亦无甚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