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断人稀简介
路断人稀的意思
解释:
路被隔断,行人稀少。形容某种灾害严重,以致路无行人。
出处:
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十九:“一向恁么去,路绝人稀。”
语法:
路断人稀作定语、状语;指人迹罕至的地方。
示例: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4章:“因为刀客们往往连穷百姓仅有的几升粮食、几只山羊、甚至连鸡、鸭都要抢去,弄得路断人稀,鸡犬不宁。”
路断人稀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路绝人稀
成语造句
- 1.一九零八年光绪帝駕嘣末代皇帝赙仪即将即位的那个冬天,天地封冻的天山脚下,雪虐风饕,山野呼啸,到处是一片荒凉而狐寂路断人稀之惨象。
- 2.转瞬间,家家关门闭户,路断人稀,繁华的都市变成了一座死城。
- 3.近日,泉州路上战火纷呈,杀声不已,路断人稀。
- 4.第一盘‘双车错’,第二盘‘马后炮’,第三盘‘小卒逼宫’,杀得路断人稀。
- 5.,无色则路断人稀,种族无法繁衍。
- 6.大雨一直下个不停,路上湿滑,行走艰难,下得路断人稀。
路断人稀相关词语
- 1 扬镳分路
- 镳:马嚼子;扬镳:驱马向前。分路而行。指独树一帜,各行其是出处:《隋书·高祖记》:“已诏使人,所在赈恤,扬镳分路,将遍四海,必令为朕耳目。”语法:扬镳分路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书面语。示例:唐·颜师古《汉书叙例》:“六艺残缺,莫睹全文,各自名家,扬镳分路。”
- 2 慌不择路
- 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出处: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61回:“看看天色将晚,脚又疼,肚又饥,正是慌不择路,望山僻小径只顾走。”语法:慌不择路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示例: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明 施耐庵《水浒传》第三回)
- 3 蒹葭伊人
- 蒹葭:初生的芦苇。伊人:那个人。指一心寻求思恋而不曾会面的人。出处:《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语法:蒹葭伊人作宾语、定语;指思念亲人。示例:奉教忽焉经岁,蒹葭伊人,自是朋辈相怀,终以一水为恨;若不肖于先生,直高山仰止耳。(徐世溥《寄侍御李匡山先生书》)
- 4 豁人耳目
- 开扩眼界,使耳目清新。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五六:“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语法:豁人耳目作谓语;用于使人开眼界。
- 5 令人寒心
- 让人失望而痛心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47回:“我们做了封疆大吏,上头还如此不放心我们,听了叫人寒心!”语法:令人寒心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口语。示例:他这样处理问题令人寒心
- 6 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
- 比喻只是口头说说,没有实际行动。出处:司马文森《风雨桐江》第三章:“一去就是好些年,说要回来,总是‘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语法: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作宾语、分句;指空谈。示例: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别再吹了
- 7 人琴俱逝
- 见“人琴俱亡”。出处:清·王鹏运《缰村词序》:“人琴俱逝,赏音阒然。”语法:人琴俱逝作宾语、定语;指怀念死者的心情。
- 8 令人注目
- 注目:视线集中在一点上。指引起别人的重视。出处:巴金《家》:“不过大部分都是含苞未放,枝子弯曲而有力,令人注目。”语法:令人注目作谓语、定语;指有吸引力。示例: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48章:“他要令人注目,就要想更大的,干更大的。”
- 9 绿暗红稀
- 形容暮春时绿荫幽暗、红花凋谢的景象出处:唐 韩琮《暮春滻水送别》:“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语法:绿暗红稀作主语;形容暮春景象。示例: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38卷:“绿暗红稀起暝烟,独将幽恨小庭前。”
- 10 才兼万人
- 一个人的才能抵得上许多人。用于吹嘘之词,指有特殊的才能。出处:宋·李觏《上聂学士书》:“执事才兼万人,心照亿载,声音之道,蚤所详明。”
- 11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 比喻势力雄厚的集体或个人一时不易垮台。同“百足之虫,至死不僵”。出处:唐 马总《意林》卷一:“百足之虫,断而不蹶。”语法:百足之虫,断而不蹶作分句、宾语;指坏势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 12 惨无人道
- 惨:狠毒;残暴;人道:指对人的同情、尊重、爱护与关怀。残忍毒辣;毫无人性。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出处:杨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记》:“杀伤我人民,系累我妇孺,惨无人道。”语法:惨无人道偏正式;作定语、状语;含贬义,指没有人道的惨酷事情。示例:将妃、主等人,一一剖心致祭,惨无人道。(蔡东藩《唐史演义》第五十二回)
- 13 齐世庸人
- 齐世:同于世俗的;庸人:平庸的人,也指见识短浅的人。比喻与世俗同俯仰或见识短浅的人。出处:汉·桓宽《盐铁论·殊路》:“今齐世庸士之人,不好学问,专以己之愚而荷负巨任。”
- 14 学贯天人
- 贯:贯通;天人:天和人。学问贯穿天、人各类知识。指学识渊博出处:明·周楫《西湖二集·文昌司怜才慢注禄籍》:“学贯天人,才兼文武,聪明颖悟,出口成章。”语法:学贯天人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示例:曾朴《孽海花》第二回:“我现在认得一位徐雪岑先生,是个学贯天人……的大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