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不常简介
反复不常的意思
解释:
反复:颠过来倒过去。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人疑其反复不常,而末如之何。”
语法:
反复不常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人或事物。
示例:
清·无名氏《刘公案》第74回:“见银钱忘恩义,见刀剑且顾水性杨花,反复不常。”
反复不常的近反义词
- 近义词
- 反复无常
英语翻译
- 英语:
play fast and loose
反复不常相关词语
- 1 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 芝:通“芷”,香草;兰:香草。好像进入满是香草的房间,闻久了就不能闻出香味。比喻在某种环境里呆久了,习以为常出处:三国·魏·王肃《孔子家语》:“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语法: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书面语。
- 2 要死不活
- 半死不活语法:要死不活作谓语、定语;指半死不活。示例:这要死不活的庄稼终于蔫了
- 3 乐不可极
- 享乐不可过分。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曲礼上》:“志不可满,乐不可极。”语法:乐不可极偏正式;作谓语、宾语;指享乐不可过分。示例: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23卷:“然乐不可极,不得已,使衣妇人衣,杂诸侍婢,抵暮混出。”
- 4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 文章没有文采,就不能流传很远。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志有之,言以足志,文以足言。不言谁知其志?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语法: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作宾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 5 蹀躞不下
- 谓心里忐忑不安,不能放心。出处:《警世通言·蒋淑真刎颈鸳鸯会》:“这女儿自因阿巧死后,心中好生不快活。自思量道:‘皆由我之过,送了他青春一命。’日逐蹀躞不下。”语法:蹀躞不下作谓语;用于人的心情。示例:当时恰有两个同与李吉到海宁郡来做买卖的客人,蹀躞不下。《古今小说·沈小官一鸟害七命》
- 6 转徙无常
- 徙:迁徙。转移迁徙没有规律。指行踪不定出处:明·揭喧《兵经百篇·粮字》:“行千里则运流兼,转徙无常则运粮兼。”语法:转徙无常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书面语。
- 7 重德不报
- 重德:大德;报:报答。指对人施恩德太大,不会得到相应的报答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郑世家》:“假曰:‘重德不报,诚然哉!’”语法:重德不报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8 羊鹤不舞
- 比喻虽然训练有素,但临场表现失常。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排调》:“庾失小望,遂名之为羊公鹤。昔羊叔子有鹤善舞,尝向客称之。客试使驱来,氃氋而不肯舞,故称比之。”
- 9 不足为法
-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学习、效法出处:清 赵翼《瓯北诗话 李青莲诗》:“骚人斯起,然词多哀怨,已非正声;至杨、马益流宕。建安以后更绮丽,不足为法。”语法:不足为法作谓语;指不值得学习。示例:那些工作作风实不足为法。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写在前边》
- 10 矢人惟恐不伤人
- 矢人:造箭的人。造箭的人就怕他造的箭不能伤人。比喻人的立场决定他对待事物的态度。出处:《孟子·公孙丑上》:“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 11 目不转视
- 眼珠一转不转。形容注意力集中,看得出神出处:清·黄宗羲《张南垣传》:“某树下某石可置某所,目不转视,手不再指,若金在冶,不假斧凿。”语法:目不转视作状语;形容注意力集中。
- 12 口惠而实不至
- 惠:给人以好处;至:到。只在口头上答应给别人好处;而实际的利益却到不了别人身上。出处:西汉 戴圣《礼记 表记》:“口惠而实不至,怨灾及其身。”语法:口惠而实不至复句式;作谓语、补语;含贬义。示例:河间冯树柟,粗通笔札,落拓京师十余年,每遇机缘,辄无成就,干祈于人,率口惠而实不至。(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
- 13 无奇不有
- 什么稀奇古怪的事物都有。出处: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回:“上海地方,无奇不有,倘能在那里多盘桓些日子,新闻还多着呢。”语法:无奇不有紧缩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奇异的现象。示例:孙犁《秀露集 第一个洞》:“花样翻新,无奇不有。”
- 14 可望而不可及
-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出处:郭沫若《月蚀》:“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们的鼓声透过了几千万重的黑幕,传达到我耳里来了!”语法:可望而不可及复句式;作谓语、分句;含贬义。示例:我们不想那些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