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默察简介
静观默察的意思
解释:
不动声色,仔细观察。
出处:
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出关”的“关”》:“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
语法:
静观默察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
示例:
例如画家的画人物,也是静观默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 “出关”的“关”》)
成语造句
- 1.的态度,对局势的发展只是不露声色,静观默察,谁也不愿在此时去饶舌惹事。
- 2.正想动手,突然看见叶桑和温鹏两人身后远处有人影晃动,再一看,甘空音有恃无恐的样子,左冲脑中电光一闪,连忙止住了行动,静观默察。
- 3.静观默察,凝神结想,烂熟于心,然后一挥而就。
- 4.只是目前自己还无法开口说话,而且,连动一下都很艰难,只能静观默察。
- 5.静观默察,心如止水,谦虚谨慎,则事易成。
- 6.做人既能静观默察,绝对是打死也不说,又能口角生风,把死人生生的说活。
英语翻译
- 英语:
observe and study with composure <sit back and watch>
静观默察相关词语
- 1 观眉说眼
- 指看人家脸色出处: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62回:“这丫头绣春,我教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省的观眉说眼在这屋里,教人骂没主子的奴才。”语法:观眉说眼联合式;作谓语;指看人家脸色。示例:叫你大娘寻家儿人家,你出身去罢,省得观眉说眼,在这屋里叫人骂没主子的奴才。(明 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六十二回)
- 2 远见明察
- 目光远大,看得清楚。形容目光敏锐,见识很广出处:战国·韩·韩非《韩非子·孤愤》:“智术之士,必远见而明察。”语法:远见明察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 3 省俗观风
- 省:察看。观察各地风俗民情出处:《隋书·炀帝纪》:“省俗观风,爰届幽朔。”语法:省俗观风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 4 主观臆断
- 臆断:凭臆想进行判断。不依旧客观实际情况,只凭主观对事物做出判断语法:主观臆断作主语、宾语、定语;指凭空想象。示例:凭个人的主观臆断是行不通的
- 5 借镜观形
- 借:凭借。比喻参考和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出处:《刘子新论 贵言》:“人目短于自见,故借镜以观形。”语法:借镜观形作谓语、宾语;用于处事。
- 6 宏伟壮观
- 壮观:雄伟的景象。形容景象、建筑雄伟出处:肖兵《太行青松》:“在松柏映衬下,那盘绕在山腰的红旗渠更加气势磅礴,宏伟壮观。”语法:宏伟壮观作谓语、定语;用于建筑等。
- 7 观者麕集
- 麕:通“群”,成群。形容观看的人数众多出处:杨复吉《梦阑琐笔·柴打鼓》:“柴皇急无措,大号,观者麕集询故,柴以实告,众以为狂,柴不得以行乞而归。”语法:观者麕集作谓语、定语;形容人多。
- 8 潜濡默被
- 犹潜移默化。出处:明·文征明《王武宁去思颂》:“惟夫浚德渊微,潜濡默被,出于至诚,而泯于无迹。”语法:潜濡默被作定语、状语;用于人的思想、作风等。
- 9 察言观行
- 指考察其言行以知人。出处:晋 袁宏《后汉纪 献帝纪五》:“古者察言观行,而善恶彰焉。”语法:察言观行作谓语、定语;用于观察人。示例:始既察言观行,终亦循名责实,自然侥幸滥吹之伍,无所藏其妄庸。《旧唐书·薛登传》
- 10 故作镇静
- 指故意装做心情安定出处: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第六章:“小齐自知不妙,却故作镇定:‘怎么,我说的不合适么?’”语法:故作镇静作谓语、定语;指伪装自己。示例:阿来《尘埃落定》第八章:“我想,塔娜她故作镇静,到最后还是会感到吃惊的。”
- 11 不容乐观
- 形容事情事态发展不好示例:他知道自己的病情不容乐观,可他很坚强,从他脸上看不出丝毫愁容。
- 12 悲观失望
- 对世事怀有丧失信心消极的看法出处:毛泽东《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派》:“我们决不悲观失望,我们是乐观的。”语法:悲观失望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消极处世。示例:邓小平《跃进中原的胜利形势与今后的政策策略》:“遇到困难就不会看到光明和胜利,就没有不悲观失望的。”
- 13 以观后効
- 以后的效果。指将罪犯从轻处分,再看他以后的表现。同“以觀後效”。
- 14 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 指军队未行动时就像未出嫁的女子那样沉静,一行动就像逃脱的兔子那样敏捷出处:孙武《孙子 九地》:“是故始如处女,敌人开户;后如脱兔,敌不及拒。”语法:静若处子,动若脱兔复句式;作分句、定语;形容行动有章法。示例:古人说‘静若处子,动若脱兔’,也是不动的时候要像大姑娘深藏闺中,动起来像脱网的兔子那么快。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5章